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理想出发处,向往成真时:石库门里的新天地

鲁怡
2021-07-12 15:04
城势 >
字号

1921年7月,13个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来到上海一幢石库门前,一个叫做共产主义的理想轻轻叩响门环,天地抖擞,无比开阔。

2021年7月,夜幕四合,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黄浦江畔,红色的光束照亮人民英雄纪念塔,无人机编队从北外滩出发,镶嵌在石库门中的党徽在城市上空升起。

“永远跟党走”主题灯光秀第一幕“开天辟地”,于漫天璀璨与遍地流光中回顾一百年前的伟大开始,信仰的火种从上海石库门出发,一个民族的崛起由此启航。

从海纳百川到开天辟地

“为了创造梦中那个新天地,你转身,匆匆走进风雨”——《错位时空》(五四特别版)

石库门是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在物质空间的巨象表达,是中魂与西韵的“深情相拥”。

19世纪中期,上海租界人口激增促进房地产开发,为兼顾土地成本与建造成本,汲取江南民居空间结构与欧式联排毗连形式的石库门应运而生。

作为海派文化的经典符号,在中西合璧外表下,石库门的内核是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因此,在风云激荡的一百年前,共产主义来到石库门前。1921年7月,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汇聚在上海法租界的贝勒路树德里3号,一底一楼清水墙的石库门住宅,成为红色历史的开篇。

从国际化到在地化

“头伸出老虎窗,啊夜,层层叠叠屋顶,‘本滩’的哭腔,霓虹养眼,骨碌碌转光珠,软红十丈,万花如海。”——《繁花》

1990年代,上海飞奔在通往国际化的路上。

1992年,上海建设第一条地铁线,由于一号线将穿越淮海路,当时的卢湾区政府提出对淮海中路南侧占地54公顷的石库门旧区进行改造;1996年,香港瑞安公司董事长罗康瑞受原卢湾区委、区政府的委托,邀请国际知名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S.O.M做出太平桥旧区重建规划,该规划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央镶嵌一座人工湖,成为日后的城市地标与舞台。

《繁花》开篇,金宇澄用文字铺展出石库门弄堂的壮观景象,那波涛般有中式天井、合院和西式雕花、联排布局的建筑,是这座城市芸芸众生的寄生之处。而在二十世纪末,石库门已被上海人视作阻碍现代化的包袱,年轻人期待搬离住进新公寓,早期“旧改”开启大拆大建模式,上上下下共同推动,把石库门送进“坟墓”。

1998年,为迎接建党80周年,上海市委决定对中共一大会址前后两个石库门旧街坊进行改造,它成为“太平桥旧区重建规划”首先启动项目。面对这些似被烟火侵蚀了的苍老建筑,罗康瑞没有选择推倒重来,而是保护性地改造、翻新,开创内地旧城改造的一个标本。

“上海的旧石库门弄堂在上世纪下半叶一度走向衰败,面临被成片拆除的厄运。瑞安集团在二十世纪‘关门’的那一刻,用新的开发性保护的理念和手法,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力,在上海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时,新天地横空出世。”

世纪末,中国正加紧入世拥抱世界,整个上海处于大刀阔斧的开发中,尘土飞杨,一幢幢披着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破土而出,生长为当时人们期待的现代化城市景象。

如何为勃勃生长的城市留下历史的吉光片羽,如何让“城市伤疤”演进为“城市名片”,成为瑞安的一个重要课题。市文管会邀请来的城市学专家,提出把旧房子全部拆掉,并仿造石库门住宅,放进煤气、卫生设备,在市场上出售。

由于开发成本太高,且无法扭转人们对石库门的偏见,罗康瑞决定另辟蹊径,向发达国家寻找经验。他找来美国旧城改造专家本杰明·伍德,这位创作了波士顿Fanueil Hall Marketplace的大师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保留旧石库门的外壳,外表整旧如“旧”,内部结构重做,放进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将国际化与在地化融为一炉,本杰明·伍德希望打造一个没有门票的石库门纪念馆,打造一条城市回家的路,同时也是一条通往未来生活的路。

本世纪初,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和一群作家参观一大会址,引导人员告诉他们,1999年开工、2001年竣工的“一大会址改造工程”被命名为“新天地”。“一”和“大”加起来是一个“天”字,跨世纪为“新”,这个历史建筑承载当代文明的案例,为上海乃至中国的城市更新开辟出一派新天地。

从理想出发地处到向往成真时

“若谈当代的城市更新,新天地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标志。”——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

建筑对本杰明·伍德来讲就是纸上的线条,他说最难理解的、最需要理解的是城市的文化、城市的人,以及人们的向往。

为了了解这座城市,他32次飞到上海,买了一部凤凰自行车就在大街小巷里转,通过6个月的“采访”,他发现上海人喜欢把饭桌支在弄堂里,在“张家阿婆夜饭吃点撒”、“李家爷叔今朝买了只撒股票”的交流中吃夜饭。随着一片片弄堂被推倒,人们搬进互不往来的高楼里想念那个温情脉脉的“熟人社会”,捕捉到这一向往,本杰明·伍德提出口号——让上海人重回石库门吃饭!

首先是总体布局的构思,即将两个旧街坊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空间结构设计。拆除内部几排老房子和违章建筑,形成一条贯通南北街坊的大通道,用一条步行街串起南里和北里,与步行街十字相交的一条条东西走向的弄堂就自然成为支通道。

其次是街区的尺度。为了兼顾国际化与在地化,瑞安集结了本杰明·伍德设计事务所、日建设计事务所,以及罗小未教授领衔的同济大学设计团队,针对新天地北里的商业街多宽为最合适,设计师们争论不休,最后伍德提出的“能看见对方眼睛的距离”被确定为新天地商业街区的空间尺度。

最后是开放性与内向性交相呼应。新天地的入口处没有竖牌楼、筑围墙、贴着马路建房,而是向后退,让渡出一个开放式广场;北里腹地,拆掉几幢老建筑掏空形成喷泉广场,这种内向型的空间设计把人的活动聚拢到街坊内部的小广场,颠覆当时盛行的线状商业街格局,形成城市客厅的场景。

迎着民众的向往,繁花般的生活盛开在旧时土壤。高档餐厅、商店、咖啡馆被安放在旧时巷弄,金宇澄笔下如旗帜般从房子里伸出来的小孩衣裳消失在城市的新陈代谢中,取而代之是露天茶座、吧台,从一幢幢走过百年岁月的石库门房子里伸展出来。“在新天地或原法租界的其他地方,人们更愿意在室外度过美好夜晚”,伍德表示,新天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一个空间内社交,在互动中彼此影响。

如果说南京路、淮海路商业街出售的是商品,新天地出售的则是时间和快乐:人们在落地伞下叫一杯咖啡,只是为了聊天、发呆、享受新鲜空气、欣赏街景;购物不是在商店里直奔主题,而是更注重“逛”的过程;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2001年,历经多年修旧如旧的更新,新天地惊艳登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纷纷派出代表团参观考察,当年接待的中国和外国参观代表团就达到2万人次。这个荣膺“国际城市土地学会”全球卓越大奖的项目,按下了石库门保护性开发的启动键,上海决定保留2000万平方米的石库门历史建筑,作为未来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经济资源。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面面导游的小旗帜浮动在新天地潮水般的人群中,中国人、外国人,都来“朝拜”百度百科上定义为“都市旅游景点”的城市图腾。它是中国人眼里的世界,外国人眼里的上海。

2010年上海世博会,政府向全市征集上海馆的馆名,从4万份来稿中,最终确定了“永远的新天地”这一馆名,石库门成为上海馆的造型。2020年,在纪念中国上海世博会举办十周年暨石库门城市更新论坛,相关领导表示,石库门是市井文化永续传承的记忆、是上海生生不息流淌的血脉。

历历二十年,永远的新天地

“面对中国,新天地代表上海;面对世界,新天地代表中国。”——罗康瑞

2021年7月2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瑞安集团与上海图书馆首次携手,呈献主题文化展《永远的新天地》。文化展由7月2日(周五)持续至7月25日(周日),展出地点为上海图书馆西门高安路口第二展厅,以序、天、地、人、展望五个部份,通过互动投影、电视、灯箱等多种媒介,细述上海新天地的理念、历史、发展与未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启幕,回顾和总结城市地标开发和发展的宝贵经验,即是探索新时代城市有机更新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的重要参考,也是阅读和记录城市变迁轨迹的宝贵财富。站在城市发展新时代的起点上,瑞安向上海图书馆捐赠新天地系列文献,包括新天地20年开发历程中的规划蓝图和设计图纸,以及重大工程进展、标志性活动、重要奖项和国内外政要名流参访等大事记的影像资料、品宣资料和实物等,为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留下珍贵的资料。

“我们开发上海新天地这个项目的初衷,是想保留中共一大会址周边的历史环境氛围,在中外建筑设计师和开发商的共同努力下,给上海注入“城市更新”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文化。”罗康瑞回顾了二十年前项目的历史成因,他认为上海新天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在中国崛起登上世界舞台之时,《永远的新天地》文化展发挥着特殊的重大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城市更新的典范、石库门更新的先河之作,新天地自问世以来获得世界领域的广泛关注,瑞安集团董事长助理周永平撰写的《新天地•非常道》一书,从导游、揭示和思考三个层次来解读新天地,道出了蕴含在历史建筑里的生命密码,从而解开新天地的成功之道。当天下午,周永平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共同出席“石库门内开‘一大’,新天地里唱新歌”主题讲座,讲述新天地“新”在哪里、与中共一大会址的关系,以及20年不断被模仿却难以被超越的奥秘。

何建明回顾了他第一次走进石库门、走进一大会址、走进新天地的感受,他认为理想的空间是把世界上最好的文明融合在一块:“这就是新天地,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平静、眼睛的丰富、情感的安宁。今天的新天地,是在党领导下的中国上海,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建造的一个可以让人们享受自己心灵状态的地方。”

    责任编辑:黄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