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远洋捕鱼企业被指在西非涉嫌谎报渔船吨位,农业部曾处罚
随着中国企业在西非的渔船增多,它们也像之前进入非洲的欧洲和韩国等国渔船一样,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指责。根据非洲《Le Quotidien》等媒体5月7日报道,中国水产有限公司(简称“中水”)等几家中国远洋捕鱼企业在西非国家涉嫌谎报渔船总吨位。
调查发现,上述公司在塞内加尔、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海域捕鱼的一些渔船拥有不同的吨位信息,它们在当地政府所登记的吨位大大少于在中国登记的吨位,个别渔船甚至少了一半以上。当地媒体称,这样做可以使这些渔船少向当地缴纳入渔许可费,或是进入只有小吨位渔船才能进入的捕鱼区,从而获得更多利益。
总部设于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西非区域渔业组织(SRFC)是包括调查所涉及3国在内的西非7国成立的政府间组织。该组织常设秘书处干事Ibrahima Sylla Salif受常任秘书长Marième Diagne Talla委托,在邮件中回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时,证实了部分中国船舶涉嫌“伪造吨位一事”。
西非被认为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非洲80%的海产品出口到欧洲,在塞内加尔,这个比例是66%。在过去,欧洲的船只也多次因为非法捕鱼而受指责。根据SRFC提供的材料,西非海域近年来就曾查获多起欧洲等地区国家渔船无证捕捞等非法捕鱼的案例。
针对上述指责,多位学者亦向澎湃新闻强调,中国对远洋渔业的管理近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而中国渔业企业对非洲经济也是有贡献的。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张振克对澎湃新闻说,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当地渔业的主导者,“中国1985年开始走进非洲进行小规模的远洋捕捞,多和属地国家联合成立合资公司运作海洋捕捞业,雇佣当地劳工,按规定缴纳捕捞税费,对带动当地渔业发展、促进非洲国家海洋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远洋渔船被指改名、少报吨位
非洲媒体援引了一家国际环保组织的最新调查结果。这项调查指责数家中国远洋捕捞公司运营的船只涉嫌谎报总吨位,中水最为严重。
船舶总吨位(GT)是指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在1969年出台的《国际船舶吨位丈量公约》丈量核定的船舶容积,可以反映一艘船的大小。
中水(China National Fisheries Corp. 原中国水产总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走出去”进行远洋捕捞的企业。它的网站介绍说,1985年3月,公司第一支远洋捕捞船队首航大西洋,如今它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远洋捕捞企业之一,在三大洋拥有各种作业方式的捕捞渔船近300艘,并且在亚非欧和南美洲设有办事处,在调查所涉及的上述西非3国均设有办事机构。中水隶属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农业企业。
根据这项历时2年的调查,最早涉嫌谎报的案例可以追溯到1988年。澎湃新闻查询, 中水所属名叫Soachip11 的渔船具有IMO船舶登记号,由中国船舶检验局发给国际吨位证书,IMO网站显示该船总吨位为299,而根据塞内加尔政府公开信息,它在1988年于该国登记的总吨位为135,两者间差164(塞内加尔政府文件显示这艘船在1997年再次在该国登记时改名为soleil11)。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塞内加尔政府公开2013年度具有入渔许可的外国船只名单中,中水船只Soliel51和Soliel61登记的总吨位均为191。这两艘船同样具有IMO船舶登记号,其获得的国际吨位证书显示吨位为327。(这些船只也改过名,它们在国内被称作“中水9514”和“中水9515”,塞政府记录它们是曾用名,对应英文为CNFC9514和9515,CNFC即中水英文名缩写)
再比如,中水的两艘渔船Soleil7和Soleil8,在塞政府登记吨位为193,业界知名的英国劳氏海事信息目录却显示这种船的总吨位应该是303。
调查还发现,大连连润远洋渔业公司(连润)也存在类似行为,其6艘渔船2013年在几内亚作业,2014年转移到几内亚比绍,但是向两地政府上报的总吨位并不一致。
农业部曾于2013年7月处罚了连润,通报称连润将名下的渔船“连润23”船名临时涂改为“连润32”,并冒用后者的渔船捕捞许可证在几内亚海域生产,同年12月13日,“连润23”渔船无证进入塞拉利昂被该国执法部门抓扣并处罚。SRFC常设秘书处还向澎湃新闻证实,“连润1号”曾经因为擅自改名和变动船舶的技术参数,包括总吨位数遭处罚。这家公司在SRFC的执法记录中“劣迹斑斑”,几内亚比绍海域2000-2001年的一份执法记录显示,其共有5次因没有有效执照等原因而被查扣。
欧盟在西非非法捕鱼数十年,甚至派军舰护航
与此次中国渔船在西非遭遇的指责相比,欧盟国家渔船受到的批评更是由来已久。西非被认为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分析,鱼类和其他海产品是那里最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不过,非法捕鱼也正威胁着它的鱼类资源。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在2009年曾发表报告称,由于资金、技术与执法不严,西非也是全球非法捕鱼最为集中的地区,大西洋中东部每年约37%的捕获都来自于非法捕鱼。
Salif告诉澎湃新闻,西非的渔业资源经历了原本丰富到如今濒临枯竭的过程,不过成员国的执法能力却非常欠缺。
《人民日报》2012年4月曾援引肯尼亚《东非人报》报道称,过剩的渔业捕捞能力使得欧盟将视线转向其他海域,其船队每年从欧盟以外水域捕捞大约120万吨,占其捕捞总量的1/4。南非罗德斯大学鱼类学与渔业系教授彼得·布里茨称,欧盟在非洲非法过度捕捞已经数十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西非负责人阿如纳·苏马雷对一些发达国家长期派出军舰在非洲保护其非法过度捕捞行为表示严重不满。而英国皇家三军联合防务研究所的报告还指出,过度捕捞是造成索马里和东非地区海盗为患的重要原因。
外国渔船到西非捕鱼需要取得入渔许可,并根据一定条件缴纳许可费用。Salif表示,虽然各国的缴费条件不同,但很多国家以渔船吨位作为一个参数,小吨位就意味着少缴费。另外,为了将每年的捕捞量维持在适当水平,限制所有入渔的外国渔船总吨位也是一个手段。2012年2月,欧盟和毛里求斯曾签订协议以198万欧元获得在毛海域3年入渔资格,但加拿大学者亦指责,由于欧盟漏报捕鱼数量等因素,相关协议是不公平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介绍,塞内加尔法律规定,外国渔船要获得入渔许可需要在当地建立合资公司或满足其他诸多条件。以中水来说,2015年上半年它与所在集团下属的其他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公开的资产评估说明提到:“为适应塞内加尔的法律要求,中国水产在塞内加尔设立公司,并以所设公司的名义取得入渔许可。中国水产在塞内加尔设立公司的目的实际为获取当地入渔资格的一种手段,中国水产在塞内加尔设立办事处管理该等公司,并将代表处和该等特殊目的公司一同视为项目部进行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份说明还提到,中水在塞内加尔成立了100%控股的塞内加尔船队有限公司和塞内加尔渔业公司,船队名下现有 12 艘底拖网渔船,包括此次调查涉及的涉嫌具有不同吨位信息的“中水9514”和“中水9515”。
对中国远洋企业来说,中国《远洋渔业管理规定》规定他们在出海前要获得农业部的企业资格认定和项目审批,国家对远洋渔业船舶和船员进行监督管理。中水是农业部批准的远洋企业,报道中涉及的渔船也根据规定汇报船位等信息并接受监管。另外,根据这份规定,企业、渔船或船员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农业部视情节轻重和影响大小,可暂停或取消其远洋渔业企业资格。澎湃新闻已就相关问题向农业部和中水公司总部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时未收到回复。
“中国在西非的捕捞量被高估了”
当地媒体曾报道,外国渔船长期在西非海域捕鱼引发了本地渔民的不满,渔民们组织起来进行抗议,认为政府滥发入渔许可加重了渔业资源的紧缺。
非洲专业手工捕鱼者联合会(CAOPA)是一家由西非国家小渔民所组成的民间组织,它的负责人Gaoussou Gueye告诉澎湃新闻,采用传统手工方式捕鱼的小渔民是当地渔民的主体,他们无法与外来的大渔船竞争,而这些年来鱼却越来越少。
Gueye说,当时政府颁发入渔许可时没有咨询过当地渔民的意见,跟一些国家协议签订的过程甚至协议本身都是不透明的。
西非海域被一些研究者称为欧洲市场的“鱼篮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非洲80%的海产品出口到欧洲,在塞内加尔,这个比例是66%。在过去,欧洲的船只也多次因为非法捕鱼而受指责。德国之声就曾报道说,欧盟渔船让西非的渔民感到害怕,为捕到鱼,渔民们不得不远航深海。报道还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一份报告证实,塞内加尔从欧盟协议中获得的收入根本难以补偿在渔业资源上所受的损失。
如今随着中国企业的渔船增多,它们也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指责。《2014中国远洋渔业发展报告》介绍,目前我国在非洲13个国家捕鱼,从事非洲国家海域渔业项目的企业共23家,作业渔船462艘,西非是远洋渔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学者去年曾在《渔与渔业》期刊上发表题为《中国21世纪的远洋渔业》报告。文章称,在2000年到2011年间,中国渔船实际在西非的年捕鱼量高达 290 万吨,远高于中国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汇报的捕捞量,“中国如今已经是西非最大的非法捕捞国”。
但中国学者对这份研究提出了质疑。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张振克等学者引用中国农业部渔业局的统计数据说,2012 年中国远洋渔业捕获总量为122.3 万吨,市值 2.7 亿美元,远没有西方学者所说的那么多,中国在西非的捕捞量被高估了,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当地渔业的主导者,中国远洋捕捞起步晚,发展缓慢,远洋捕捞装备和技术与发达国家仍然有较大差距。
多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渔业企业对非洲经济是有贡献的,张振克对澎湃新闻说,“中国1985年开始走进非洲进行小规模的远洋捕捞,多和属地国家联合成立合资公司运作海洋捕捞业,雇佣当地劳工,按规定缴纳捕捞税费,对带动当地渔业发展、促进非洲国家海洋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不过,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戴小杰也提到,欧盟如今已开始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和西非国家开展合作,中国企业在当地建立公司也是一种促进就业的方式,但国家与国家之间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还在路上。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