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华之城·延安|红色圣地:一场由黄土贫到绿美富的深刻变革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2021-07-04 20:48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编者按】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今日中国,风华正茂;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建党百年之际,澎湃新闻视觉中心影像新闻部特别推出《风华之城》系列报道,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祖国大地的日新月异,基层党员的卓绝奋斗,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 

2021年5月9日,航拍俯瞰延安新区。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延安,位于陕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在延安持续战斗的13个春秋里,党中央孕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宝塔山、清凉山、众多革命旧址……铭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积淀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的红色圣地掀起了一场实现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深刻变革,走上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从圣地延安到幸福延安,历史底蕴与时代气息交融辉映;从越来越好的生活到越变越美的城市,新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1年5月11日,航拍延安宝塔区。

2021年5月8日,革命老区延安市宝塔区,一群女孩在公园欢快地打篮球。

2021年5月8日,延安市宝塔区桥沟街道向阳社区,居民在智能果蔬柜上自助购买蔬菜。

2021年5月8日,热闹的延安二道街夜市。

2021年5月12日,延安大剧院,市民观看广东音乐曲艺团的《赛龙夺锦》合奏。于2016年落成的延安大剧院是丰富延安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

山青了水绿了,村民收入高了

——老支书闫志雄

2021年5月10日,吴起县南沟村,闫志雄在最早栽种的杏树前留影。

 “我们村里有水上乐园、卡丁车场,还有荷花池……”吴起县南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闫志雄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村集体的旅游景点,“我们村的秦风水韵去年收入100多万元,有些村民家庭收入都有10多万。”

闫志雄曾在南沟村做了22年村支书,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的南沟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下一场山雨褪一层泥,种一茬庄稼剥一层皮。”回忆过去,闫志雄满脸苦涩。“村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常常连播下的种子都收不回来,每家种几十亩地,却可能还饿着肚子。”

1999年和2008年延安吴起县南沟村退耕还林前后对比图(翻拍)。

“贫瘠”曾经是老区延安的代名词。这里沟壑纵横,干旱少雨,漫天风沙,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当地民众苦不堪言。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来延安考察后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居住的基本条件。

1997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1998年,延安市开始在吴起县封山禁牧退耕。1999年,国务院提出的“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16字方针。随后,延安率先开启大规模退耕还林,成为全国最早的退耕还林的试点地区之一。

2021年5月10日,航拍吴起县南沟村。

闫志雄便在那时开始带领村民们量地退耕、上山种树。但在退耕还林之初,很多老百姓不理解,封山禁牧遭遇很大阻力。“起初,大部分村民都不愿意,害怕退耕之后断了口粮。但不彻底改变广种薄收的面貌,要让农民致富是不可能的。”闫志雄回忆说,直到半年后,国家的钱粮补助兑现,农民这才吃了“定心丸”,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大面积退耕地栽树。

延安干旱缺水,栽树不易。“现在山上的树林,都是村民一棵一棵栽出来的。”闫志雄说,一片林子往往需要经过两三年的补种,才能长起来。经过几年的栽种,南沟村周边的树林才逐渐茂密起来。

南沟村彻底改变了。曾经裸露的黄土山峦上,如今山桃、山杏、刺槐长得郁郁葱葱。从村上的烽火台向四周眺望,青山环绕,绿水依傍,黄土高坡已无迹可寻。“600多亩山地苹果就快进入盛果期!”眼前的景象,对于闫志雄来说,除了艰苦的回忆,更多的是甜。

2021年5月8日,延安宝塔区数字片区,主播在给延安苹果直播带货。

退耕还林,国家得绿农民得利。凭借20多年退耕还林再造的青山绿水,南沟村在2017年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秦风水韵景区应运而生。闫志雄于2018年从村支书退下,开展景区工作。“现在我们村里有水上乐园、卡丁车场,还有荷花池、窑洞群……”现任秦风水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闫志雄感到很满足,也很自豪。秦风水韵景区开业仅半年,收入就达到100多万元,作为景区股民,每个村民都是受益者。“现在山青了,水绿了,游客多了,村民收入也高了。” 闫志雄满脸兴奋,“去年,开了小卖部、凉皮店的村民,每户收入都在10多万元。”

2021年5月10日,吴起县南沟村,游客在体验游船项目。

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红色历史讲解员袁剑丽

2021年5月11日,延安枣园革命旧址,讲解员袁剑丽在五位书记铜像处留影。

革命圣地延安,保留着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欢迎各位来到枣园革命纪念馆参观,我是讲解员袁剑丽。”音乐专业出身的袁剑丽音温婉而有力,如沐春风,她声情并茂的讲解,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聆听。今年,已是袁剑丽在枣园革命旧址从事讲解工作的第14年。在她眼里,枣园旧址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故事。

2021年5月11日,陕西延安,游客在枣园革命旧址参观。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延安杨家岭迁住枣园。在这里,中共中央书记处继续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枣园中间有一条水渠横穿园林而过,它是当地群众、部队战士及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共同修建的水渠,也被称为“幸福渠”。后沟西山下是毛泽东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从那时起,“为人民服务”开始成为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以其厚重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出生在陕西宝鸡的袁剑丽从小就有军装梦,对延安心驰神往。2003年,从延安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她选择留在了延安。2007年4月,袁剑丽经人介绍来到枣园革命旧址,开始了讲解员生涯。 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党史,对延安历史了解不够全面,一开始的工作让她有些力不从心。但凭着“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袁剑丽利用每天的休息时间查阅学习大量与延安、枣园相关的书籍资料,并通过单位组织的系统学习,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下,顺利通过了单位一次次的考核。

2021年5月11日,延安枣园革命旧址,袁剑丽给游客讲解。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样深深地扎根在袁剑丽心中。已是单位的“二级讲解员”的她,并不满足于此,她改良了过去单一的讲解模式,根据参观团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因人施“讲”。14年来,袁剑丽出色地完成了单位交给她的各项接待任务。2016年,她获得全市首届讲解大赛二等奖;2017年,她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评为优秀教师。

红色旅游的火爆让景区的接待量日渐增长,景区每天接待游客1万余人,周末时能达3万。游客多了,任务重了,但这并不影响袁剑丽一遍遍,反复耐心地把延安精神以及枣园故事传递给大家。

2021年5月11日,陕西延安,游客参观枣园革命旧址。人民视觉 图

众多游客中有一对70来岁的湖南夫妇令袁剑丽印象深刻。“每到一处,老人都特别细心地观看和聆听。”袁剑丽回忆当时讲解来到五大书记铜像处时,“老人默默站立了五分钟。我从他们的眼神中,感觉出他们对党发自内心的热爱!”

老人的故事感染着她,“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袁剑丽表示,继续认真讲好红色故事,把延安的红色革命历史更好地传承下去是她的使命。

亲历新区的从无到有,十分自豪

——延安新区亲历者曹咏云

2021年5月9日,延安,曹咏云在贵人峁观景台俯瞰延安新区。

为彻底解决延安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城景争地、交通拥堵、空间不足的问题,2011年,延安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城市发展战略,2012年4月17日,延安新区正式启动建设。

延安新区位于清凉山北部,群山环绕,面向延河,眺望宝塔,控制面积3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人口20万。“当年这里可是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站在贵人峁观景台眺望新区的曹咏云感叹道。今年51岁的曹咏云既是延安新区成长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2012年12月,曹咏云上任延安新区纪工委书记,目前是延安市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延安新区建设过程。拍摄时间从上至下依次为:2014年6月、2016年11月、2019年6月。延安新区管委会供图

 “这九年来,亲眼看着新区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作为延安人,我非常自豪。”亲历着新区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让曹咏云充满成就感。”谈起新区,曹咏云滔滔不绝,目前,延安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市政府和中医院已从老城区搬到了新区。全区从幼儿园到高中有学校20多所,延安大剧院、学习书院、为民服务中心已建成投用,保障房、安置房和商品房及配套的幼儿园、商业街陆续交付使用,综合三甲医院、鲁艺生态公园、文化公园、人民公园和山体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正在加紧推进。延安大学新校区、延安大数据产业基地、双创社区等项目陆续开工,新区城市形象初显。

2021年5月9日,航拍俯瞰延安新区。

2021年5月11日,延安新区的夜晚灯光璀璨。

“通过九年的努力,新区正逐渐成为延安老百姓期待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曹咏云表示, “我们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区,完全有信心继续把新区这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让新区越来越美丽,让人民越来越幸福。”展望新区的未来,曹咏云信心满满。

新时期的延安谋变: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根据当地政府规划,未来五年,延安将围绕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内一流苹果研发生产营销基地“三区一基地”定位,并着力打造油气、煤电、能化、农业、文旅五大千亿级和先进制造、新经济两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延安颂》的这两句歌词,是对延安未来发展的最好祝愿。

    责任编辑:薛晶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