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谁的教堂:米兰主教和罗马皇室的信仰之争

周之桓
2015-02-11 14:5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米兰主教的不眠夜

        公元386年4月1日,圣礼拜三,米兰,东方未白。安主教一跨出“家”门,便得知教堂再次被围,遍地军队,水泄不通。

        安主教,拉丁文原名音译:安布罗西乌斯,又译作安波罗修、安布罗修,按照天主教译法为盎博罗削,或者按照英语音译为安布罗斯。我们姑且就将我们的这位主角称为安主教,因为在我们的故事里,他是米兰主教。我们都知道基督教有很多圣人,而安主教就是其中之一。

        圣人,一般都是在基督教范畴下德 行极高,同时又能行神迹的人。安主教就被传有很多神迹。然而,往往生活比神迹更传奇。从安主教当上主教那一天起,传奇般的生活就开始了。前任米兰主教归 天,各派教徒对新任主教一职的人选争论不下,我们的主人公——当然那时他还不是现在的这位安主教——作为地方政府要员前往调停,人群中,孩子——象征纯洁 与公正的声音——突然喊道:“让安先生做主教!”就这样,安主教“诞生”了。

米兰安主教教堂(Basilica di Sant’Ambrogio)内的马赛克壁画。现存最早的安主教像,被认为是最贴合安主教的画作

        对安主教而言,这一夜睡得并不安稳,或许他根本没睡。正值复活节,这是基督徒们的重要节日,复活节所在的那个礼拜更被称为“圣”礼拜。然而,这次的复活节又将是一个不平静的日子,如同去年的事端一样,今年朝廷再次勒令他交出教堂。“那么,凯撒的,就应当归还凯撒;天主的,就应当归还天主”?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暗藏玄机。对于不同的回答者,答案是不同。如今,教堂可能是属于教会的地产,有意大利政府颁布的法律给予法律支持;也可能属于拥有此地产的家族,那么这同样也受 到法律保护;或者就是国家的公有土地。因此问题的核心便是权力来源。但是换种角度,对教会而言,教堂就是教会的;对国家而言,如果教堂等历史遗存作为国有财产,不也是国家的吗?那么教堂究竟是谁的?

托名为17世纪画家奴佛洛诺的安主教像,现藏于米兰的安主教博物馆(即米兰的圣安布罗齐奥博物馆Museo di S. Ambrogio)。

太后掌权的罗马皇室

        以历史学家的后见之明来看,安主教正身处古代与中世纪之间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阶段,古典文明被注入了基督教活力,并最终转向基督教文明。四世纪晚期的罗马帝国,皇权不稳,“墙头变换大王旗”;宗教层面,虽然基督教早已被定为“国教”,但实际上情况并不乐观。几十年前,君士坦丁大帝主持的尼西亚大公会议定下了“尼西亚信经”,试图统一基督教信仰,但几十年过去了,信仰怎么都没有完全统一。而究竟信仰是什么,或许从皇帝到草根,也不太有人弄得清。

        这时在位的是一位儿皇帝,瓦伦提尼安二世,年纪小,便由其母主政。先帝瓦伦提尼安从将军变成皇帝,黄袍加身,并和弟弟分治帝国西部和东部。老瓦皇帝娶了第二位夫人的时候,便生下了这小皇帝。其实小皇帝还有一个哥哥,先帝和前任夫人早已生下一个皇子,即为长子格拉提安。行伍出身的老皇帝,复杂的信仰问题和宗教理论自然搞不懂,便听之任之, 史称宗教宽容(自由)政策。

        这位老瓦皇帝属于“人生赢家”,“齐家”后立刻“平了天下”,从将军“摇身一变”成为皇帝。为了避免“黄袍加身”的“悲剧”再度上演,他在长子八岁时便让其与自己共治,参与到帝国事务。然而好景不长,在那民族迁移的时代,各路“民族好汉”南下西进,传说老瓦在一次征战中“脑溢血”, 命丧黄泉。于是在公元375年,作为长子的少年格拉提安继位,和叔叔瓦伦斯皇帝共治。

        然而,和众多清宫戏的剧情一样,哥哥登基之时,同父异母弟弟小瓦也受到了将士拥戴,争夺皇位继承权。在多方协调下,毕竟“本是同根生”,两位皇子最终同意共治帝国西部。

        每个类似的故事中,总有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我们的故事也不例外。这位名叫尤斯缇娜的皇太后是幸运的:叔叔瓦伦斯皇帝没过几年就兵败惨死,哥哥格拉提安皇帝在383年的马克西穆斯叛乱中战败被杀,小瓦皇帝一下成了老瓦留下的唯一“皇家血脉”。然而政治形势并不乐观,叛将马克西穆斯已经直接威胁到了米兰朝廷;与此同时,在帝国的核心——意大利,贵族元老们长期以来担任帝国权臣,形成“把持朝政”的局面。帝国东部的情况也堪忧:在瓦伦斯皇帝去世后,格拉提安皇帝将帝国东部交由部下狄奥多西将军代为管理,而这位狄将军也早已站稳脚跟,名义上已经是东部的皇帝了。他日后还将成为著名的狄奥多西大帝——那位最后让罗马帝国统一的皇帝。所以,看似障碍扫清、江山稳坐,事实上太后和小瓦皇帝如坐针毡——孤儿寡母,真的蛮拼的。

米兰安主教教堂内描绘宗教题材的马赛克壁画。

教堂之争,正统与异端之争

        但教会的日子也不好过。尼西亚大公会议试图统一信仰,但是基督教支脉繁盛,派系众多。

        我们所熟知的“天主教”一词便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其原意就是普世的信仰,并渐渐被用来指代尼西亚大公会议所规定的信仰。当时的教会尚处在“幼儿期”,各种制度处在草创阶段。所以法国学者最早用了“教父”一词来指代当时的主教们和早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将他们比为教会的父亲,安主教便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教父。当时,“尼西亚信经”是大多数主教所认可并推行的,而别的派系都被定为异端,其中一支就是“阿里乌派”。简单而言,尼西亚派与阿里乌派之间的矛盾,就是尼西亚派认为“三位一体”,而阿里乌派否认。主教们能够分别教义的微妙,但民众则不,他们需要的只是信仰。

        人多混杂,主教们也控制不好局面。四世纪末,在意大利,阿里乌派还是有一定根基的。意大利北部第一大城市米兰,早在安主教之前,在位的便是一位阿里乌派主教。而使得局势更为复杂的,则是先前提到的皇太后,因为她信仰阿里乌派。而安主教支持的是尼西亚派。

        她或许并不想和尼西亚派唱反调,自从她和老皇帝相识相知,便一直信阿里乌派。皇帝对她当然也忍让,而且本来就是宗教宽容政策,皇后喜欢信什么就信什么。帝国晚期,米兰在军事地理上享有重要地位,当时的西部朝廷便位于米兰。于是,公元386年的米兰,朝廷与“教会”正面交锋。皇太后与安主教关于“信什么”的矛盾总体爆发:虽身处“乱世”,皇太后和小皇帝仍然支持少数派信仰阿里乌派,而时任米兰主教的安主教则支持尼西亚派。两派互不让步。

        教堂则成了两者争夺的对象。准确地说,教堂在主教手上,但现在皇帝说“不”。于是才有了开头安主教的“不眠夜”。明明复活节将至,普天同庆,但正是这种时候冲突再起,“交战正酣”。那么,教堂究竟是“谁”的呢?

米兰大教堂(Duomo)正门上精美的浮雕

朝廷的进攻:包围教堂!

        回答这个“难题”之前,先看看这场冲突涉及了哪些教堂。安主教在某封信中提到这次朝廷不仅仅要城外的教堂,还要城内的教堂。城外的教堂名为伯乐提安娜教堂,简称伯教堂。而城内的教堂名为诺瓦教堂,意为新教堂。新教堂,当然是刚建成不久的。它还有个名字叫“大”教堂。有大就有小,就在它旁边不远处就是“小”教堂,又名维图斯教堂。

        朝廷利用武力包围了伯教堂,同时对“大”教堂也提出了使用权。安主教也极富政治头脑,既然朝廷想要这两个教堂,那我肯定不能去这些是非之地。因此在冲突爆发的几天里,安主教所去的教堂仅仅是“小”教堂。而“大小”教堂的不远处,就是主教官邸。朝廷越是“围攻”,安主教就越是不从。最后没办法了,军队把“小”教堂也围了。不过要注意,这些教堂所使用的拉丁语名字“basilica”在当时都表示“重量级”的教堂,也就是说都是“大”教堂,只是为了区别,安主教才称呼它们一大一小的。

        这场较量的结果是,朝廷奈何不了安主教,又见民众多支持主教,再加上迫于当时“国内外形势”(正如前文所述,内有权力不稳,外有入侵不断),而皇帝也不想真的动武,于是撤兵,很不情愿地承认其失败,教堂仍然控制在安主教手里。虽然安主教可能度过了多个“不眠夜”,但对他而言,最终还是有了个“圆满”的结局。安主教和他所支持的“普世”信仰大获全胜。

安主教教堂(Basilica di Sant’Ambrogio)掠影。红色砖墙与蓝色天空尽显意大利风范。

        故事还没完,到了当年夏天,六月十九日,安主教自称小憩之时得到启示:在新竣工的一座教堂地下有两具当地殉教者遗骨。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它被称为殉教者教堂。这一发现意义重大。殉教者遗骨属于“圣物”,都是过往为真理献身的教徒们留下的。他们的出现可以称为“显灵”,说明“先烈”主持安主教,同时也就说明“先烈”支持尼西亚派。这对安主教而言,是其所支持的尼西亚“精神”,也就是大公教会的“普世”信仰胜利的又一个表现,民众不得不信服安主教的“法力”与尼西亚精神相较阿里乌派的“优越之处”。而这个教堂,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安主教教堂,如今仍然屹立在米兰,意大利文音译为“圣安布罗齐奥教堂”(Basilica di Sant’Ambrogio)。

        不能忘记的是,当时还有另一座安主教主持的教堂刚刚竣工:使徒教堂。这些新建成的教堂将被用来进行圣礼,标志着“普世”信仰——也就是尼西亚派基督徒们所规定的信仰——在米兰城全面压倒了阿里乌派信仰。另一位著名拉丁圣师哲罗姆(又译为耶柔米)评价道:“一旦安主教继任主教,意大利北部全部归于正确的信仰!

安主教教堂内景。夕阳西下,宛如圣灵之光。

安主教的踪迹

        如今,到意大利的游客往往不会错过著名的米兰大教堂(Duomo),大教堂前便是大教堂广场(Piazza del Duomo),广场中央则是米兰公国的奠基者阿佐内•维斯孔蒂(Azzone Visconti)的雕像。但大多数游客都不知道,就在大教堂底下,埋藏了当年的“小教堂”,而它的邻居“大教堂”就埋藏在大教堂广场的下面。两者之间,便是著名的圣乔万尼之源洗礼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 alle Fonti)。

        387年, 也就是教堂之争的后一年,安主教在这里为奥古斯丁(又译为圣思定、奥斯定)受洗。后者便是后来的希波主教、圣奥古斯丁、拉丁四大圣师之一。奥古斯丁在西方 文化中具有无可撼动的地位,同样也是从古代地中海文化向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转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人物。这一洗礼堂同样也是安主教创建。当然,它也在地下,只有遗址留存。而伯教堂,则极可能是如今的圣洛伦佐教堂(Basilica di San Lorenzo, Milano)。学者们对这些教堂的“安息”之地等问题还有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386年发生在米兰的这场教堂之争以及安主教的胜利。

图为意大利米兰市地图与“教堂事件”所涉及教堂。“M” 标记为地铁标识。大教堂广场下面就是当年的“大”教堂。广场上矗立的米兰大教堂地下所埋藏的,就是当年的“小”教堂。圣洛伦佐教堂极有可能是原来的伯教堂。随着米兰城区的扩大,当年的城外教堂伯教堂,如今也位于市内了。而米兰大教堂,则绝对算得上如今米兰的“市中心”了。

        

夜幕下的米兰大教堂(Duomo)。其外饰之华丽,在欧洲教堂之中数一数二。

        现在,我们该回答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了,教堂究竟是谁的呢?其实,在那个纷繁复杂的转型时代,教堂属于那些最有资格和最有能力拥有教堂的“人”。安主教坐拥米兰,绝对影响力辐射意大利北 部,对意大利的信仰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堂就是安主教的。当然,按照《圣经》所言,应该归于上帝的,就归于上帝吧。而教会则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所以,最终,帝国境内的教堂们将被不断发展壮大的大公教会拥有,教会将书写其自身的历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