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0年扩张20个“纽约”,解振华称中国要走低碳城镇化道路

澎湃新闻记者 石毅
2014-12-11 18:30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利马会议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

        国际环保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迅猛,在过去10年相当于扩张出了20个纽约或10个伦敦,而城市的人均能耗却是农村的3.9倍,建设精明的、紧凑型的城市已经成为中国控制碳排放的不二选择。

        上述报告是美国环保协会(EDF)、能源基金会中国(EF China)、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ISC)、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及世界资源研究所(WRI)5家国际环保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利马会议以“城市的绿色低碳未来”为主题的中国角边会上发布的。这份题为《气候变化与中国城镇化:挑战与进展》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呼吁中国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改善公共和慢行交通系统以及提高城市尤其是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来实现低碳城镇化。

        当地时间12月10日,利马会议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出席该边会时表示,城镇化将成为未来我国碳排放和能源资源需求增长的主要领域,中国要树立绿色、低碳的理念,走一条低碳城镇化道路。

        撰写报告的5家环保组织均在中国开展了多年低碳城市项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向中国介绍美国LEED绿色建筑标识体系,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本土、加拿大外第三大LEED认证市场。2011年能源基金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合作,在昆明呈贡新区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试点,该试点后被写入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 》。

10年造20个纽约或10个伦敦

        在今年11月中美联合发布的声明中,中国提出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中也提出2020年低碳试点省区的碳强度下降幅度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报告引述过去的研究结果称,中国在2013年的碳排放量达到95.243亿吨,超过美国和欧洲的总和,为世界第一,这其中,城市贡献了约 70%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量,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的 3.9 倍。中国如果要达到上述争取早日实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就不得不面对如何降低城镇碳排放,建设低碳城市的压力。

        根据5家国际环保组织的研究,中国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仅在2003到2012年间就扩大了60%,相当于在10年间扩张出了20个纽约或10个伦敦。从另一个方面看,从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到 2008 年间,全国的耕地总面积减少了1300万公顷,相当于 328 个目前的北京市主城区面积,距离守住耕地红线仅仅一步之遥,中国的城市扩张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使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在过去10年间降低了约1/4。

        报告直陈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大量农地转变为城市区域,不仅丢失原有植被和土壤的碳汇功能, 也因地上的道路和建筑设施,而大大增强了碳排放强度。

        报告撰写者之一、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何东全对此说,中国的城市要特别关注城市土地利用强度、街区人性化尺度和混合用地等问题,同时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协调也亟待改进。

“土地财政”加剧城市土地利用浪费

        报告呼吁要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以提高土地利用的规划水平。

        报告说,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一大税收来源。过去 20 年来,城市建设中土地的低密度开发和浪费与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 关系密切。报告援引此前的研究称,2001至2003年中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合计约为 9100 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35%。 2010 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 69%以上。2012 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达 26900 亿元。

        报告认为,地方政府的动力源自于1994 年开始实行的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在该税收制度下,地方税源一般则较为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因此,地方政府的收入有限。但是将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建设用地,地方政府可以收取土地出让金,因此在税收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热衷于将农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依靠土地出让金补贴财政收入。

        据公开报道,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启动了对税收体制的深化改革。国家审计署开始了对地方政府财政和负债的全面摸底。另外,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6月30日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尽管该方案没有对外公布,具体内容目前还不清楚,但据新华社报道,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将在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各项改革基本到位,现代财政制度基本建立。他同时提到,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任务是建立有利于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