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目标很宏大,被海水淹没的国家可得到赔偿
“15个月内,世界将汇聚巴黎,确保囊括各国减排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出台。如果巴黎磋商失败,我们将气候变化限制在可控范围内的机会就在减少,未来的行动成本将会上升。”法国气候变化大臣爱德华·戴维今年9月在筹备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气候大会(以下简称巴黎气候大会)时说。
巴黎气候大会将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开,届时196个国家将汇聚巴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本框架下,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首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而订立的国际公约,该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
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是,世界各国同意致力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以内。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强有力的承诺和法律保证,尤其是发达国家。
除了将气候变暖控制在2℃之内,巴黎气候大会还将尽力敦促世界各国领导层面做出慎重承诺,通过削减碳排放量来达成控制温度的目的。对于同意减少碳排放量的国家,将由大会方面责成专门的检测小组进行排量检测。
而由于大部分二氧化碳是有发达国家的工业产业造成,发达国家需要为减缓全球变暖这一目标提供财政支持。近期已有绿色气候基金提供了93亿美元的支持。根据预算,到2020年,资金需求量可能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如果发达国家不能承诺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可以拒绝在明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上签字。对于那些容易受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甚至遭受覆灭性灾难的国家地区,如即将被海水淹没的太平洋岛屿国家,气候大会将致力于提供资金赔偿。
2012年3月,中国上海一处江面上一只鸟低空飞过,对岸的烟囱正在排放白烟。 杨深来 澎湃资料气候变化显然是个长期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地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由于人们在认识地球气候上的知识欠缺、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以及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如:太阳运动、火山爆发等),使得人们往往难以精确地预测未来在何时何地会发生什么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此外,气候变化还涉及到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影响、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只是科学层面的议题,它关乎到人类的现在及未来。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体现在全球气温升高、海洋变暖、冰雪大范围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等诸多方面。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的评估报告显示,情况不容乐观。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摄氏度,其中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冬半年升温高于夏半年。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表示,对气候变化现象的科学认识,学术界存在几点主要的共识和差异:
一是对气候变化现象的认知。以IPCC为代表的主流认识是,气候变暖和反常气候活动增加是气候变化的两个基本趋势,变暖是一个全球范围的总趋势,它在空域的分布上并不均衡,在时域的变化上也并不单调,而是波动式上升的。这个认识是以科学观测得到的大量科学数据为依据的。有些学者对变暖是不是主要趋势提出质疑,也能举出一些依据。但从科学界已掌握的全球观测资料看,确定近百年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应是没有问题的。
二是引发气候变化的原因。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类活动的因素,主流的认识是:近代(特别是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主因是人类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所致。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自然因素是主因。
无论争议如何,近百年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增加这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世界气象组织今年4月在日内瓦发布的公报显示,今年4月北半球大气中月均二氧化碳浓度首次超过400PPM(PPM为英文parts per million的缩写,或称百万分率,常用来表示气体浓度或者溶液浓度),所有位于北半球的观测站监测到的二氧化碳浓度均创当地春季最高值。而此前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年度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12年全球年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393.1PPM, 工业化以前则是278PPM。
对于气候变化结果的认识,学术界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指出,变暖对农业和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持续变暖特别是在短期内变暖过快,可能导致弊多利少。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使小麦、大米等主要农作物养分减少。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塞缪尔·迈尔斯说,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不只是减少农作物养分,还会使得产量减少。除了研究耐抗二氧化碳的农作物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而反常气候导致灾害增多,已经是各大洲都难以幸免的客观事实。美国气象学会最新发布的《2013年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13年破了多项气候记录。除了二氧化碳浓度创历史新高,全球海洋表面温度同样在上升,其中北太平洋表面温度创最高记录。全球海平面也持续了过去20多年年均3.2毫米的上升速度。去年是北极自20世纪初有气温记录以来的第七热年,其中,阿拉斯加20米深的永久冻土观测站记录到历史最高温度值。而在南极,主要由南极大陆崩解到洋面的海冰面积则连续第二年创新高,2013年10月1日达1950万平方公里,超出2012年的最高值0.7%。当年年底,南极还观测到自1957年有气温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
2007年8月28日,融化的水从格陵兰岛的冰盖上流过。 CFP 图此外,根据卫星和地面数据显示,位于北美洲北部,被称为世界最大岛的格陵兰岛的冰盖,从1990-2000年间以600%的速度在减少;南极冰盖的冰储量也在减少;北极海冰面积以每十年3.5%—4.1%的速率缩小,这样的融化速率创1450年以来的新高。
IPCC评估报告显示,冰川面积普遍退缩现象自1971年开始越来越严重,1971—2010年间,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有90%以上储存于海洋,造成海洋上层变暖。20世纪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19厘米,平均每年上升1.7毫米。
海平面上升对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区带来的灾害是显而易见的,IPCC曾指出,按照目前的海平面上涨趋势,到本世纪末海平面上升的最高可能性将达到80厘米,可以预见到2100年世界各地将出现诸多的“流浪之国”。
海平面上升及降雨增加,还将会导致海水倒灌,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增加传染病暴发的概率,以及引发更多的地质、自然灾害。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并非世界各国都在并肩作战。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在出席巴黎气候大会2014中国筹备会时说:“在国家层面达成一致还面临许多困难,例如产油大国就不是很配合,这会影响石油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包括俄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应对气候问题上,他们参与热情不高。”
IPCC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说,在气候变化的时间表上,我们现在已经“迟到”,这意味着问题非常紧迫。如果不采取行动,我们就会面临更大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而且我们不要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约束增长,应看到它也带来了经济繁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中国也正在积极支持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全球协议。2014北京APEC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发布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奥巴马总统宣布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拉金德拉·帕乔里表示,中美达成的温室气体减排的协议无疑将影响到其他国家,也将对巴黎气候大会谈判产生重大影响。但如果希望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控制在2℃之内,还需进行大规模减排,中美的这一协议只是个开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