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案例|斯德哥尔摩的哈马碧: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新城

冯婧
2014-09-23 20:09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新城的建设,是当下中国诸多大城市的重要工作。这当中又催生了诸多比较热门的概念,如生态城、科技城等等。人们在对之寄予期待的同时,也产生不少疑问:新城是否真的预示了更好的生活形态,还是仅仅为了分流市中心的人群?科技是否只是表面,一座新城如何才能更好地把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

        技术需要理解和运用。在给予人更好的生活、运用生态能源等方面,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哈马碧,这个堪称模范的新城,有诸多内容值得中国城市参考。

新一代新城:人性化设计

        二战后,欧洲城市百废待兴,随着婴儿潮和大批移民到来,需要大批住宅项目。由此,除在现有城市进行建设外,一大批新城也得以涌现。与中国当下大批新建城市一样,当时的新城更多地是为了满足量的需求。这些新城设计,以现代主义的大尺度建筑为主导,建筑师试图用建筑规定人的行为模式。后来,这批新城之中,有不少都伴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而衰落,成为而后欧洲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经过几十年的批判与反思,欧洲城市回归了符合人尺度的设计,强调与自然的亲近。尤以北欧为典型,许多时候,是将人的居住环境点缀到自然环境中,而非相反。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哈马碧新城无疑是新一代新城建设的杰出代表。2013年夏天的一个下午,笔者悠闲地在这里逛了一圈。除了可见的空间品质,笔者更多感受到一种设计的价值观:设计以人为本,时刻以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尊重自然与当地环境,节约资源,时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注重环境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社会文化多样性,避免千篇一律。在哈马碧新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量公共空间经过精心设计、舒适宜人,却又试图隐藏在自然环境中。在这些公共空间中,居民呼吸着自由平等的气息。

        哈马碧新城位于斯德哥尔摩东南角,这里曾是一片土壤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借申请2004年奥运会的契机,政府对这片地区进行了重新规划。虽然这里最终没有举办奥运会,但随着新区逐渐建成,哈马碧在城市规划界的名气,或许已不亚于奥运会举办城市。哈马碧滨水新城预计于2015年全部竣工,最终将容纳1.1万套住房,可供2.5万居民居住, 将有约3.5万人在这个地区居住和工作。

        哈马碧新城的街道设计,有诸多体现良苦用心的细节。街道两边,是4-5层的住宅楼,每座楼的设计都不一样,居民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家。建筑面向道路中间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尺度适宜,妈妈可以在楼上看到在楼下玩耍的孩子。公共空间是无车区域,人们可以放心地在这里散步骑车,休息玩耍。多样性的景观可满足各种人的需求,有喷泉和小河,也有小花园、草坪、小广场和小亭子,有林荫下的安静座椅,也有热闹的有机食物小集市。这里还有诸多能源和生态方面的应用:屋顶花园有太阳能发电器;路边有垃圾收集设施,收集后转化成电能或生物能;雨水会被层层收集净化,最终排放到湖里;小集市卖的是当地农民的农产品,人们还可以在集市旁的座椅上品尝食物。

        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坐地铁T17,可以直达哈马碧新城,之后可以转乘新城的循环电车,湖边也有去市中心的渡轮。新城的一个共享汽车团体,面向该地区所有居民和工作者开放。目前该团体有350位成员、25辆汽车。新城内80%的交通是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公共交通方面,一个细节就呈现出相关街道设计的人性化:有轨电车站,一边是一个景观小广场,另一边是一座小山,小山上有个幼儿园,电车站旁边只有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车道被安排在景观小广场的另一边。这样一来,一片无车区域被划定出来,孩子可以放心在这里玩耍。小山上面对电车站的地方,有个剧院式广场,我看到,一群大概七八岁的小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在广场上体育课。女孩子们在踢足球,跑来跑去,几个小男孩坐在那边玩沙子。这又一次让人体会到北欧别样的性别平等。

左图是有轨电车站,右下角为自行车道/人行道/小山,电车站另外一边为景观广场;右图为景观广场后边的车行道。这样一来,有轨电车站都是无车区域,小孩子可以放心地在这里玩耍。(图片来自作者)

        

完善的城市功能

        虽然哈马碧新城很小,但在城市规划层面,拥有完善的城市功能。所以,哈马碧不是一个住宅区,而被称为新城。这里的建筑从功能到外形都十分多样。有小尺度的住宅,也有多层公寓加沿街店铺和办公空间,还有学校、医院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的外形符合其功能,因此非常容易辨识。建筑尽量采用可持续的材料,如木头、玻璃、石材等。由于雨水通过建筑屋顶和表皮收集,所以,建筑绝不采用会释放有害物质的材料。所有剩余建筑垃圾,都会在场地附近分类收集,然后进行再利用或处理。景观设计与雨水收集、净化、处理等过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景观的细节处理上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左图为景观与雨水收集的设计细节;右图为街道边的净水渠,这里的水已经比较干净,最终,水被排到湖里。(图片来自作者)

        

        哈马碧新城有一座建筑叫GlashusEtt,是社区的信息中心和会议中心,也是游客的参观中心。通过不同的社区活动,居民从这里了解到环保节能的各种措施。这里有各种宣传信息,鼓励人们节约能源、多使用公共交通、进行垃圾分类,等等。这些信息展示和社区活动,极大影响了居民的日常行为。同时,这个建筑也是一个市场营销推广的好工具,推广瑞典的各种科技系统,以及为瑞典的城市规划设计服务。习近平主席2010年来这里参观的照片就展示在厅里。

        除了展示各种信息,这个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展品。这个建筑用生态技术建造,建筑有三个立面为玻璃,有一面为混凝土,通过不同的技术和材料,在建筑室内创造一个低能耗的舒适环境。双层玻璃相比单层玻璃,可以节约一半能源,同时,玻璃立面可以减少灯光、热能、制冷和通风的能源消耗。

        这个建筑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生态技术:在屋顶,除了雨水收集池,还种植一些景天植物来辅助雨水收集;屋顶安装了太阳能收集系统,可作为建筑的备选能源;还有一个储存氢气的容器,供燃料电池使用。顶层安装了建筑的大部分技术装置,如燃料电池及其附属设备。此外,还有一个利用生物能源的火炉。在地下层,安装了下水道水泵站、一个变电站,以及一个真空抽吸的垃圾收集装置。建筑内安装了瑞典当时最大的高温燃料电池装置,用沼气生产能源,沼气来自于当地的污水处理厂。燃料电池几乎不会排放氮氧化物、硫化物和二氧化碳。

技术与管理

        很多人在提到欧洲城市发展的经验时,都会说要学习“先进的技术”,当然,技术不可缺少,但只有理解规划设计的方法和体系,才能更好地运用技术。1996年出台的哈马碧新城规划,绝对是当时最前瞻性的可持续性规划,其最突出的地方在于,提出了一个综合视角下的规划远景,并运用系统性的技术解决方案,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包括:城市街区规划设计、交通系统、水管理系统、地表水处理系统和能源生产系统。在项目进程阶段,既要发展已有的技术系统,又要引导未来技术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哈马碧模式,即通过不同利益相关者合作,促进传统市政技术系统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用新的模式为城市街区提供能源和基础设施。

        哈马碧新城当然也遇到过问题。比如,一些环境项目是在规划后期才加入的,在规划层面,曾造成一些冲突;很多技术性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因为居民不会全然像工程师预言的那样生活,而是会有一些自发的、无法预料的行为。另外,在具体实施阶段,有些环境项目中,政府没有与建造商达成共识。因此,项目过程需要一个利益协调者出面,如斯德哥尔摩市政府,来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制定一个清晰的进程安排,并一步步对目标跟进。

        在规划阶段,技术系统的选择和建造过程的质量都必须最优化。但技术是死的,居民是活的,要将技术工程系统与当地居民的生活行为系统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技术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引进技术应不是难事,GlashusEtt有很多现成的备选技术和公司。但是,怎样才能对技术更好地理解、转化,并创造出自己的设计价值观和方法体系,也许才是哈马碧新城值得人们深思之处。

        

        (作者系荷兰inbo公司城市规划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