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韩钢谈珍贵手稿的发现:邓小平亲拟中央工作会议讲话提纲

澎湃新闻记者 陈良飞
2014-08-20 11:0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南海 >
字号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转折。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全会上讲话。 新华社 资料图

        2013年9月26日,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于光远去世。

        我曾约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韩钢长谈了一次,之后又邮件往返几次,详细了解了一下他和于老的交往。

        其中,他们交往中的一段经历和邓小平的一份珍贵手稿有关。

        故事还得从1998年讲起。这一年,于光远晚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出版了,这本书的名字叫《我所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

        说起这本书的写作缘由,还要从前一年讲起。

        1997年2月22日,也就是邓小平逝世后的第三天,时任《百年潮》杂志社社长的郑惠和韩钢一道去于家约稿,其时韩钢还在《百年潮》杂志担任兼职编辑。

        谈话间,于光远偶然说起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稿起草的一些情况,还说他保存有邓小平亲自拟定的这篇讲话的提纲手稿。

        众所周知,邓小平的这篇讲话,就是后来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题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著名文章。该文的题解这样写道:“这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当时,海内外对于这篇文稿的起草情况有过一些不同的说法,但从来没有听说邓小平自己写过一份提纲,这引起郑惠、韩钢想要看到这份提纲和了解这篇讲话稿产生经过的极大兴趣。

        不过,查找这份手稿的过程却充满“艰辛”。当天,在于光远堆满文稿材料的房间里,他们毫无所获,无奈之下只好请于光远再仔细找一找。

        一个星期之后,于光远给韩钢打来电话说,他和老伴翻箱倒柜好几天,提纲手稿原件还未找到,但找到了一个复印件。第二天,郑惠和韩钢就赶到他家去看复印件,果然是邓小平的笔迹。

        “兴奋之余,我们仍旧感到有些遗憾:毕竟不是手稿原件,而且复印效果不太好。”韩钢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就在我们企望于老继续努力以求找到原件时,一直在寻找着的于老的夫人蓦然从另一房间走出来,拿着几张纸高兴地说:原件找到了!这真使我们大喜过望。”

        这份提纲是邓小平用铅笔写在16开的白纸上的,一共3页,近500字。由于年深日久,纸面已微微发黄。

        邓小平在提纲中列了7个方面的问题:一、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二、发扬民主,加强法制;三、向后看是为的向前看;四、克服官僚主义、人浮于事;五、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六、加强责任制,搞几定;七、新的问题。在最前边,还加了“对会议评价”一句话。这当然是指对中央工作会议的评价。

        找到了提纲,又引发于光远的一些记忆。于还建议郑惠和韩钢访问其他了解情况的同志,如负责执笔的林涧青等人。通过对这些人的采访,韩钢基本上搞清了邓小平讲话稿产生的经过。

        根据韩钢的研究,邓小平的讲话稿是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完成的。最初请另外的同志起草了一个稿子,邓小平看了不满意,就自己亲拟了这份提纲,召集胡耀邦、于光远等来谈起草讲话稿的问题。邓小平按照这个提纲,谈了讲话稿所要写的几个部分的问题,对需要阐明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都一一做了交代,讲得很具体。

        不过,时任国务院研究室主要负责人胡乔木秘书朱佳木后来澄清说,之前准备的讲话是根据邓小平几次谈话的精神而写成的,之所以重写,是因为会议形势的变化,不存在邓小平同志对哪个稿子“不满意”的问题,更不存在某些人“不行了”的问题。

        在以后的多篇文章中,于光远一直将自己在讲话起草中的作用定位为组织者之一,“讲话的指导思想和重要观点的提出都是邓小平本人的,参加这个工作的胡耀邦和我当然也讲了一些话,但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

        10月16日,于光远逝世后第20天,《人民日报》在第4版刊登新华社发布的讣告。讣告明确写道:1978年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参与会议重要材料起草,列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于光远清楚地记得,讲话稿的题目也是邓小平提出的。邓问这个题目好不好,耀邦说好,于光远也说好,觉得题目很新鲜,醒目。

        其时,胡耀邦是中央组织部部长,于光远是国务院研究室负责人之一,都是中央工作会议上十分活跃的人物。邓小平将提纲交给他们,指示他们负责重新起草稿子。这时中央工作会议正在民主大发扬的热烈气氛中进行,议程已经过半,时间很紧迫。胡耀邦、于光远于是赶忙找了国务院研究室林涧青等人执笔起草。两天之后初稿形成,送给小平同志。他再次召集耀邦、光远等同志逐字逐句地边念边做修改。以后又经过若干文字润色,形成了最后的讲话稿。讲话稿起草完成之后,这份提纲手稿就留在于光远手里,一直保存至今。

        事后不久,韩钢就以《一份邓小平珍贵手稿的发现》为题,在1997年第4期《百年潮》杂志上讲述了这份手稿发现的全过程和重要意义。

        没想到这篇稿子反响很大,不少报刊转载,一些电视台还来采访或录像,于光远后来出版《我所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一书又将这篇稿子附录在了书中。

        在韩钢看来,“其实不是稿子写得怎么好,而是于老提供的文献和记忆太有价值了!”

        韩钢说,新发现的这份提纲手稿本身和讲话稿起草经过都表明,讲话稿是在小平同志精心设计、直接指导下写成的。毫无疑问,这份提纲手稿为研究邓小平的理论思想,研究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提供了一份十分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这也正是它被发现的价值所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