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经济洼地、高官福地,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将换帅
7月11日江苏省委组织部发布的一批省管干部任前公示信息显示,现任盐城市市长魏国强,拟任宿迁市委书记。若公示顺利通过,则意味着这个建市仅13年的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将迎来其第6任市委书记。
位居苏北的宿迁,其经济总量在13个省辖市中一直排名最末,堪称江苏的“经济洼地”。然而,这个城市的主政者仕途升迁却更为顺遂:前4位市委书记中有3人都得到高升,包括1个正省级和2个副省级高官。这一现象,也使得宿迁与苏州并列为江苏省内南北两个盛产高官的“福地”。
对于现任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的去向,官方尚未发布正式消息。现年50岁的蓝绍敏,在江苏13个省辖市的市委书记中,在年龄上仍属于较年轻者,其未来的仕途被外界看好。
宿迁:经济“洼地”、官员升迁“福地”
1996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宿迁市。宿迁也因此成为江苏两个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另一为泰州市)。据宿迁建市之初的常务副市长佘义和此前向媒体介绍,江苏省决定建立地级宿迁市,主要是为了优化苏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布局,以这个中心城市的建设,带动和拉动区域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和整合,在徐州、淮阴(后改名淮安)、连云港的腹地崛起一个新兴的中心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宿迁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增速后劲十足,然而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核心经济指标上,仍与其他兄弟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与同为1996年建市的泰州市相比,宿迁、泰州两地的区域面积、人口数均相差均不大,但在经济总量,宿迁却远远低于泰州,仅为泰州的一半(2013年宿迁GDP为1706亿元;泰州GDP为3006亿元),在13个省辖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然而,这个地处苏北、经济长期排名江苏末位的城市,却是官员晋升的“福地”。在现任市委书记蓝绍敏之前,曾有4任书记主政宿迁,其中3位都得到高升,包括1个正省级(徐守盛)和2个副省级高官(仇和、缪瑞林)。
第一任市委书记徐守盛于1996年上任,2000年12月在宿迁市委书记任上晋升为江苏省委常委,2001年8月不再担任宿迁市委书记。不久,徐守盛到甘肃任职,历任甘肃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2006年,徐守盛成为甘肃省省长。2010年,徐守盛任湖南省省长。2013年任湖南省委书记至今。
宿迁第二任书记仇和因大刀阔斧的改革而闻名全国,曾被媒体形容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在他执政的2001年至2006年间,曾多次发布和施行让外界意外的政治举措和命令,比如官员招商、比如铁腕拆迁、比如推行干部公推公选制度,等等。当时,不少人对仇和的仕途前景并不看好。然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仇和却成功完成两次攀升:2006年升任江苏省副省长,2007年12月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2011年起,任云南省委副书记。
第三任书记张新实任职时间也为5年(2006年至2011年)。这位官员因为善于通过博客针砭时弊、发动官员招商引则而被外界称为“博客书记”、“招商书记”。在其任职期间,宿迁数百名党政官员也曾通过博客的方式向公众述职。而宿迁官员的招商引资热潮也是在张新实任上最为如火如荼,据报道,宿迁除了公检法和纪委外,其余任何党政机关都有招商指标。2011年,张新实因年满60周岁,不再担任市委书记一职,出任江苏省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副组长、省交通控股公司党委书记。
自2004年起长期扎根于宿迁,历任常务副市长、市长的缪瑞林于2011年5月接替张新实,担任宿迁市委书记。1964年出生的缪瑞林在主政宿迁两年后,很快得到晋升。2013年1月起任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他也成为当时江苏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位。2013年12月,中央和江苏省委决定,缪瑞林“火线赴任”,出任南京巿委副书记,并提名为南京巿长候选人,以接替因贪腐而落马的南京市长季建业。2014年1月,副省部高官缪瑞林正式当选为南京市市长。
外界注意到,江苏省内,一南一北,有两座城市“盛产高官”:一个是苏北的宿迁,另一个则为苏南的苏州。苏州也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近10多年的时间有4任苏州市委书记离职后被委以重任。有分析认为,这实际代表着更高层对官员任用的两种思路:苏州官员升迁与先进的“苏州经验”密不可分,而宿迁则代表着“改革模式”,这里出来的官员往往勇于改革、勇于突破。
“改革”是宿迁金字招牌,改革“旗帜不倒、红利最大”
宿迁现任市委书记蓝绍敏。 IC 图
宿迁现任市委书记为50岁的蓝绍敏。对于其下一步的去向,官方尚未公布确凿消息。
1964年1月出生的蓝绍敏是广东大埔人。1985年,蓝绍敏从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生会主席(江苏省学联副主席)的身份毕业后,出任共青团江苏南通启东县委副书记。从此,他在南通一呆就是26年,成为地道的“南通人”。在南通期间,蓝绍敏先后出任南通市委组织部干部,如皋市委副书记、市长、书记,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等职。在南通工作期间,蓝绍敏获得民间较高的评价。
2012年1月,蓝绍敏任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2013年2月起任宿迁市委书记。
作为第五任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的主政时间可能是最短的,从去年2月到现在仅1年零5个月。即便算起其担任宿迁市长的时间,其在宿迁也不过2年半的时间。
2013年2月27日,在出任宿迁市委书记的当天,蓝绍敏表示,改革创新是宿迁的金字招牌,是宿迁的优良传统,已经融入宿迁广大干部群众的“血液”。“正因为有了前几任书记一茬接一茬的长期艰苦奋斗、务实苦干,才有了今天宿迁发展的崭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委将努力让宿迁改革的旗帜永不倒、红利最大化。”
施政方面,蓝绍敏提出了“六大转型”的改革思路,包括:推动发展导向的转型、考核方法的转型、产业发展的转型、推动城乡统筹转型、政府职能的转型和民生改善的转型。
对于产业转型,蓝绍敏提出,宿迁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不能走“先传统产业再新兴产业、先污染再治理、先做产品再重质量、先粗放型增长再集约型增长”的老路,而要根据自身实际,突出抓好“四个调优、一个支撑”,积极探索一条符合科学发展和自身发展规律的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所谓“四个调优、一个支撑”,是指,用增量、集聚、创新、改革来调优、支撑产业结构。
在城乡统筹转型方面,蓝绍敏提出了“129”城市发展战略,就是一个中心城市发展轴,两个副中心,以及九个小城市。“小城市的选择重点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不到的地方,就是结构化辐射体系中的盲区盲点,不是简单地看原有的经济总量和城镇规模,而是倒过来看老百姓的需求,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能不能享受到城镇化的红利。”
对于政府职能转变,蓝绍敏表示,“这些年我们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方面,我们搞了地票制,在促进企业市场主体创新改革方面,我们有了‘创新券’。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我们(宿迁)成为中国地级市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
新媒体“潮人”,年轻的蓝绍敏去向受关注
与前前任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相似,蓝绍敏对于网络的运用也比较熟捻。他曾公开表示,领导干部要想用好网络、掌握网络,就必须“重视网络、融入网络、放下架子、接触网民,决不能把自己放在网络之外做旁观者。这既是对网民的尊重,也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据蓝绍敏介绍,他每天上班,“都会用很多时间上网了解民情民意,否则会感觉自己有些闭目塞听。我还通过微博了解信息,通过微信与朋友联系,从这方面来说,我算是新媒体的潮人。”
2014年5月,蓝绍敏在“三解三促”驻点调研期间,连续撰写了6篇民情日记,描述调研感受。有网友看过第四篇日记后,对其中一张照片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认为那张照片是PS过的。
对此,蓝绍敏在第6篇日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里回应了该质疑,“那是因为我身旁刷了石灰的车厘子树干恰巧与我裤子边缘重叠在一起,颜色上的差异容易引起错觉。”
蓝绍敏在日记中说,这位网友善意责问的背后,“实际就是对我们的不信任,对干部作风的拷问,更是对转变作风的渴盼。这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风建设任重而道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一场形象危机,轻松之间,巧妙化解于无形。
蓝绍敏现年50岁。在中国地级市市委书记群体中,50岁的年龄尚仍有晋升优势。南方周末记者曾梳理了27个省份的286名(含地级市和副省级市,不含自治州和直辖市下设的区县)市委书记的信息,发现这个群体的平均年龄52.6岁,担任现职时的平均年龄为51.2岁。
在江苏13个省辖市的市委书记中,蓝绍敏年龄仍是较轻的,仅比镇江市委书记杨省世(1965年1月出生,49岁)和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1968年8月出生,近46岁)大,比其余10位市委书记均要年轻。
对于蓝绍敏的“下一站”,坊间有过不同版本的传闻。据信,江苏官方不久就会公布其新的职务任命。而他到底赴任哪一新职位,也成为判断蓝绍敏未来仕途的重要风向标和观察窗口。
蓝绍敏的接任者、宿迁第6任市委书记的候任人选是盐城现任市长魏国强。1964年11月出生的魏国强是江苏丹阳人。与蓝绍敏相似,魏国强也是共青团干部出身,也是在镇江深耕近20年。他先是担任丹阳中学教师、团委副书记,后在共青团江苏省丹阳市委担任干部,并一度出任共青团丹阳市委副书记。此后,转任丹阳市界牌镇党委书记,随后又出任丹徒县副县长、丹徒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句容市委书记,镇江市委常委、镇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等职。
2003年4月,魏国强担任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2008年,魏再次从共青团下放到地方,出任连云港市委副书记(正市级)、市委组织部长。2011年9月,任盐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随后转正为盐城市市长。
从履历可以看出,魏国强在2008年之前主要在镇江及共青团系统工作,最近6年则在苏北两个沿海城市连云港、盐城任职,在苏北及沿海工作的经验或许会对他主政同为苏北、但为内陆的宿迁有所帮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