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史人物】何挺颖: “不朽井冈英雄,千古人民功臣”

2021-03-19 14: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2021年3月3日,《文化艺术报》记者探访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城南社区的何挺颖烈士故居(原属南郑县何家湾村),重温烈士的英雄故事,探寻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记忆……

四万万人发吼声,火山爆发世界惊。

中国有了共产党,散沙结成水门汀。

——何挺颖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课,声援反帝斗争。

从而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涨的序幕。

时为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新生的何挺颖,亲眼目睹“五卅惨案”,他意识到现在的中国最需要的并不是数理博士,而是一名革命战士。

何挺颖从秦巴一隅的陕西汉中,从此一步步走向井冈烽火,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军政兼优的红军将领,其24岁的青春短暂而辉煌。

目睹惨案投笔从戎,

走向烽火硝烟的战场

何挺颖(1905-1929),1920年考入汉中联中,常秘密传阅表兄王钧石从北京寄来的《改造》和《努力》周报。1922年初,与同学廖左明等20人组成同学会,倡读进步书刊,研讨革命道理。5月4日,带头参加联中、农职学生的罢课游行。

在其父亲、同盟会会员何根山“科学救国”“产业救国”思想影响下,他从汉中联立中学毕业后,前往上海求学,加入汉中旅沪同乡会,结识了汉中共产党员第一人刘秉均。他和同学廖左明参与创办《汉钟》月刊,并连续刊发很多进步文章,传播灌输爱国和亲近苏联思想。

1925年,一心梦想做一个“数理博士”的何挺颖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5月30日,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而此时亲眼目睹惨案的何挺颖意识到现在的中国最需要的并不是数理博士,而是一名革命战士。之后,他给好友写下了“去休学者博士梦,愿作革命一新兵”这样充满热血的诗句,毅然抉择从大同大学数学系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弃理从文。

井冈山雕塑园何挺颖雕像

当时的上海大学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担任校长,邓中夏任教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蔡和森、恽代英、彭述之、萧楚女都曾在此任教。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何挺颖学习革命理论,探索救国真理,革命思想逐渐成熟,再次抉择投笔从戎走向烽火硝烟的战场。先后加入中国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

协助毛泽东进行“三湾改编”,

为建立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坚实基础

1926年7月北伐战争,何挺颖受党指派在北伐军中担任团指导员。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他被转移到第四集团军总指挥部武汉警卫团任连指导员,准备参加“南昌起义”,但因军长张发奎部队的阻截,未能赶上起义。8月底,何挺颖随团长卢德铭驻守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修水待命。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同志受中央委派,前往长沙领导湘鄂赣边界“秋收起义”。9月初,毛泽东部署“秋收起义”和进攻长沙,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共5000余人,卢德铭任总指挥,何挺颖任一团连党代表。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何挺颖所在的第一团由于混入叛徒,加之敌人增兵,部队被迫向浏阳转移,毛泽东也决定放弃进攻长沙,通知各路部队到浏阳文家市会合。何挺颖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秋收起义”的失利使得部队锐减到1500人。毛泽东决定引兵井冈山,向宁冈进发。

红寺湖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何挺颖雕像

经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九坡村,大批动摇分子相继逃离,军心涣散。此时,毛泽东同志注意到何挺颖任党代表的连队党员多,政治气氛浓厚,没有逃兵,便找他谈话。何挺颖提出“支部建立在连队上、在军队中发展党员、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等看法。

部队达到三湾村,此时仅剩800余人。当晚,毛泽东召开中共前委扩大会议,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形势,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一是进行组织整顿,将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第一师第一团。二是支部建在连上,在军队中建立健全党组织,班有小组,连有党支部,营、团设党委,全军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前敌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沿用至今。三是建立民主制度。

在此次改编中,何挺颖协助毛泽东进行工作,临危受命任第一师第一团党代表。这次“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改编,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重获新生,是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改革。

黄洋界保卫战创造我军历史上

“以少胜多”典型范例

1927年10月3日,经过整改后的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抵达宁冈古城。在这里,召开了“古城会议”,着重讨论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决定在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10月22日,部队到达遂川大汾镇时,遭到遂川县“靖卫团”的袭击,部队被冲散。毛泽东率团部及一营上井冈山建立中共工农革命军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而何挺颖和张子清等率领三营发起多次冲锋后,与团部失去联系,后来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相遇,按朱德指示,于12月返回湘赣边界。

《井冈元戎何挺颖》

赣敌吴尚第八军猛攻湘赣边界茶陵地带,何挺颖率领三营向茶陵增援,接应部队撤出,此时驻茶陵部队一团团长陈浩等人企图投敌叛变,毛泽东收到报告后,立即赶往茶陵,将部队带回井冈山,并下令处决了陈浩等叛徒,任命何挺颖为该团党代表,张子清为团长,朱云卿为团参谋长。

自11月开始,工农革民军先后攻占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建立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武装斗争如火如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1928年3月上旬,根据中央临时政治局和湘南特委决定将前委改组为师委,由毛泽东任师长,何挺颖任师委书记。4月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红四军),全军下辖三个师九个团,何挺颖任十一师党代表兼三十一团党代表。之后红四军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军委,毛泽东为书记,何挺颖当选军委委员。

5月到6月期间,红四军多次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剿”,7月根据地逐步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及遂川北部,茶陵县东南部等地。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率领一部分红军去桂东迎接红四军主力。留守井冈山的只有三十一团一营,湘赣两省的敌人乘我军主力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的黄洋界发动第二次“会剿”。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00多米,是井冈山的险要哨口之一。8月29日,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与团长朱云卿召开会议决定安排迎战方案,发动群众协同作战。在何挺颖与朱云卿的指挥下,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凭险抵抗,击退敌军近四个团的兵力,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使党和红军保住了井冈山根据地,促进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我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斗范例。

毛泽东得知黄洋界保卫战大捷消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9年1月,大部队在转战赣南的江西大余战斗中,何挺颖身负重伤,后转移至广东南雄乌迳时再遭敌袭击,牺牲时年仅24岁。

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传承弘扬烈士革命精神

汉水泱泱出英烈,青山绵绵埋忠骨。何挺颖,是数以万计的井冈山革命先烈和井冈山精神缔造者中,一名杰出代表、时代精英。

1991年4月,南郑县政府在其故居以东约2公里处建成何挺颖烈士纪念碑,碑基座上镶贴着“古城学潮”“南京路上”“奔上井冈”“永新大捷”“黄洋界上”浮雕,碑体上镶镌着薄一波题词“何挺颖烈士永垂不朽”和马文瑞题词“不朽井冈英雄,千古人民功臣”。整座碑体呈三个枪刺组合在一起的建筑雕塑造型,象征着捍卫革命政权的特征。

作家陈忠实2006年在井冈山参观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让我意料不到的是,黄洋界守卫战的两位最高指挥员之一的何挺颖,是我的陕西乡党。我早已熟知在陕西关中和陕北闹红的刘志丹等先烈的名字,却几乎没有听说过何挺颖。在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何挺颖和毛泽东一起战斗,并成为师级首长,如若不是英年早逝,该是怎样举足轻重的一位领导人物。”

何挺颖烈士的堂侄、陕西理工大学原校长何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道:“前些年,我随汉中市委党史办征研组同志一行先后到上海、南京、武汉、广东和井冈山等地区大学及档案馆收集挖掘何挺颖烈士相关史料。通过更深的了解,令人十分感动和震撼,作为何挺颖烈士的亲属和家乡人,为他的坚毅信仰和人生追求、创新担当、不畏牺牲的精神和英雄事迹感到骄傲,其丰功伟绩永远铭刻在井冈山人民、汉中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心中,也将激励和鼓舞一带又一代中国人。”

何宁说,今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何挺颖烈士革命精神,重要的是要从他身上看到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是怎样的成长过程,教育当代青年、党员干部强化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清晰认识到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是要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担当。何挺颖刚开始的愿望是科学救国,其间追寻到了“唯有武装革命才能实现报国”的理想。当今,怎样把自己的学习、工作及成长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是弘扬传承其革命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学会用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看问题,拓展思维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人文情怀,知行合一,努力践行。

何挺颖故居纪念馆负责人苏伟介绍说:来故居参观的人群来自四川、宁夏、甘肃、湖南等全国各地,接待人数逐年增加。我们在此工作的每一次讲解及随览,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也都是一次思想的触动和碰撞。

在红寺湖风景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色广场纪念碑前,何挺颖骑在腾空而起的战马上指挥战斗的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何挺颖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题词庄严肃穆,令人敬仰。

何挺颖烈士是从汉中走出去的有志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走上救国救民道路、奉献美好青春的杰出代表。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重要领导人之一、红军初创时期的杰出领导者和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先驱。

他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其厚重的人生价值永远闪烁在历史星空,也永远激励人们踏着先烈足迹,肩负时代使命,进行新的长征。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杨春建 唐伟 吴汉兴

何 挺 颖 家 族 人 物

何挺杰

何挺杰(1908耀1966),字亚尘,何挺颖烈士之二弟。1923年在西安成德中学读书时,积极投入全省人民驱逐军阀刘镇华的运动,被吸收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1925年5月参加了中共陕西省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驱除军阀吴新田的群众运动,后回汉开展反吴斗争,并对社会状况和农民生活做了考察。返回西安后,在共产党人魏野畴主办的《西安评论》(1925年12月31日出版)上发表《汉南农民状况的调查报告》,揭露了官绅、兵匪互相勾结,层层剥削农民的罪行。次年初,共产主义青年团西安地委成立,何挺杰被选为组织部长。4月17日,刘镇华率部围攻西安城。挺杰与西安团地委配合,建立特别团支部及下属支部,组织团员宣传,慰问守军,参加社会救济,并在战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28日西安解围后,党组织派他到渭南县立中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斗争活动。

1927年3月,挺杰出席中共陕甘边区第一次代表会议,成为领导成员之一。会后转任中共渭南地委书记,领导特别支部活动,发展党员800余人。7月11日,被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后改任中共渭南县委书记兼东路特派员,代表省委领导本地区的党务工作。

1928年初,挺杰去上海开办长风书店,继续革命活动。次年10月,同表兄王世琮赴日留学,考入东京法政大学经济系学习,与中共组织脱离关系。

“九一八”事变后,愤然回国,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书记官。常去陕西会馆与同乡安汉、刘次枫等进步人士会晤,谈论抗战必胜的道理,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初,他受陕西黎坪垦区管理局局长安汉之请,担任局外勤秘书,为收容安置沦陷区难民、组织副业生产做了不少工作。

1943年挺杰因受安汉事件株连出走重庆,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南郑同乡杨觉天的帮助下,担任温泉女子工艺社秘书。1945年日本投降后,于右任、杨觉天派他到东北接管伪满州教育工作,后任浙江金华英士大学教授。

全国解放后,挺杰在北京辅仁大学任教,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调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教授,在校刊《群众论坛》上发表经济论文多篇。1957年“反右斗争”时,他实事求是指出党的某些失误,被定为“右派分子”和“反革命分子”。1966年,被“造反派”迫害致死。

1981年3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对他的历史重新做了结论,纠正了原有错误处分,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何挺毅

何挺毅(1914~1985),何挺颖之三弟。1931年赴日本东京欲投考日本高等学校,“九一八”事变后愤然回国。1933~1936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学习。回汉中后,受聘于南郑县农业职业学校。同时与同事一起引进、推广良种,提高了汉中小麦的质量和产量,还参与引进,促进了汉中农牧良种的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何挺毅任汉中农业职校校委会主任。1953年汉中农业学校成立,任校长。1961年调任汉中大学农学系主任,次年农学系停办,再任汉中农校校长。“文化大革命”中,何挺毅受到迫害。1976年后任汉中农校副校长。何挺毅是中国民主同盟会员,后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汉中市委员会主任委员,民进陕西省委委员、常委,陕西省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汉中市政协副主席。1985年病逝。

何挺警

何挺警(1915年8月-2011年7月),何挺颖之堂弟。幼承家学,弱冠受父兄影响而研习书法篆刻。上中学时,又随老师王盛山、张叔亮研习晋唐行楷。1936年时游学于南京,从于公右任先生学习章草及标准草书。

抗日战争爆发,返里执教于省立南郑中学,与西乡李白瑜、河北庞裕洲切磋研习金石篆刻,时人并称“汉上三杰”。因战乱,西北联大南迁至汉中等地。幸会并师从于易均室教授,渐古籀、金文、古玺秦汉印及章草用功尤勤。勤奋好学淡泊名利,以他独到的书法篆刻艺术影响力,乐于施教,培养团结了一批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为弘扬汉上书法篆刻艺术尽数十年精力,得到汉上书画篆刻界同仁的尊重。2010年10月,先生在母校汉中南郑中学设立“何挺警教育奖学金”。

何挺文

何挺文,何挺警之妹。长安画派代表性人物方济众(1923-1987)之妻子。1950年,经赵望云先生介绍,方济众与夫人何挺文参加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何挺文后来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服务部工作。

李鹤林

李鹤林,何挺颖之表弟。1937年7月出生于陕西省南郑县协税镇三官庙村。机械工程材料和石油管工程专家。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先后在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宝鸡石油机械厂和石油工业部石油管材研究中心(现更名为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从事石油机械用钢及石油管工程技术工作,是我国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者之一。主持研制10种新材料和几种表面强化工艺,使一批石油机械的质量跃居国际先进水平。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9年1月22日,汉中市南郑区委书记李宏杰赴西安,到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看望慰问南郑籍中国工程院李鹤林院士。李鹤林表示,作为南郑人,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家乡的沟通联系,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尽己所能,为家乡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相 关 链 接

何挺颖烈士故居

1

何挺颖烈士故居修复前

2

修缮后的何挺颖烈士故居

何挺颖烈士(1905-1929)故居,坐落于陕西南郑县何家湾村(今属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城南社区)何氏老宅。始建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共有房舍14间。1981年被南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8月被汉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南郑区对故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布展,设立何挺颖铜像,在故居的正对面修建了何挺颖文化广场。

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红寺湖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1932年12月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主力自鄂豫皖根据地战略转移,突破重围,自陕入川后在川陕边党组织和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创建的,以南江、通江、巴中为中心,红四方面军扩大到五个军八万余人,1933年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南郑地下党组织积极配合红军主力开展地土地革命斗争,建立了红江县和北县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组织。南郑县人民为川陕革命根据的创建,巩固和革命斗争做出了伟大贡献。

1979年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创建于1980年5月,原址在南郑县城关镇南大街,1990年迁往南湖湖心岛,2006年迁至红寺湖风景区入口处。

纪念馆由展陈馆、爱国主义教育广场、纪念碑、何挺颖烈士纪念广场共同组成。纪念馆占地面积69.8亩,纪念广场占地面积22亩。主展馆以“陕南红了半边天”为主题,展示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的革命活动,反映川陕苏区革命活动的历史全貌。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党史教育基地。

汉中南雄两地牵手为何挺颖烈士立碑

广东省南雄市乌迳镇附近为何挺颖烈士殉难地

2018年5月11日,革命烈士、毛泽东主席称谓的“老井冈”何挺颖诞辰113周年纪念日,在广东省南雄市油山革命纪念园内,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委、区政府与广东省南雄市市委、市政府共同举行何挺颖烈士立碑仪式。

战火纷飞年代,因情势紧迫,先烈骸骨无存。2017年,汉中市何挺颖烈士生平事迹征研组赴何挺颖生活和战斗过的上海、武汉、井冈山、赣南、南雄等地实地探访,征集资料,在南雄市史志部门帮助下,最终确定广东省南雄市乌迳镇附近为烈士殉难地。

据介绍,油山是红军长征路经之地。在项英、陈毅的领导下,赣粤边红军游击队曾在这里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扫码立即下载文化头条APP

责 编 | 庞阿倩

审 核 | 梁飞燕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原标题:《【党史人物】何挺颖: “不朽井冈英雄,千古人民功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