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的珊瑚礁健康吗?“众包”调研喜忧参半

2021-03-16 18: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名志愿潜水员在海南岛附近的亚热带水域检查移植珊瑚的生长情况。图片来源:Yang Guanyu / Alamy

近二十多年来,全球经历了三次极端高温引起的严重珊瑚礁白化事件,分别发生于1998年、2010年和2014年。2014年开始的白化过程持续了36个月,是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范围最广的珊瑚白化。

这三次白化事件,中国都没有缺席。而且由于位于珊瑚分布区的北缘,中国部分海域还屡次出现了因极端低温导致的冷白化。一些白化是与珊瑚共生的有色微藻脱离及失去体内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的,没有这些微藻提供营养,珊瑚也就面临死亡,而有另一些白化是珊瑚自身先死亡造成的。然而,中国对珊瑚礁白化状况的研究还不多。不仅如此,长期以来,中国珊瑚礁状况也缺少一幅整体图景。

2020年夏天,西沙群岛的珊瑚礁出现白化现象。图片来源:练健生

新中国珊瑚礁生物生态研究,肇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研究力量长期限于少数机构和专家,缺乏全局规划和经费的不足,也导致研究范围和监测连续性受到限制。新世纪以来,以摸清海洋资源家底为目标的近海海洋综合调查(“908专项”)之后,珊瑚礁保护和研究也伴随滨海环境治理和资源养护力度的加强,逐渐发展壮大。除了有隶属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和地方高校的研究团队、监测人员,近年还有多个民间组织参与各地珊瑚礁监测与保护研究。

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珊瑚礁监测保护机构和个人在2018年底联合成立了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随后整合多家机构多年来的研究,在2020年9月发布了第一份整体呈现中国珊瑚礁分布和生存现状的报告——《中国珊瑚礁状况报告2019》。这份非官方主导编写发布的报告,虽然资料收集止于2018年,却也如实呈现了当前中国珊瑚礁喜忧参半的现状。

喜的是不少地方养殖、排污和采挖等对珊瑚礁的人为影响有所减少;忧的是海水升温、以珊瑚为食的长棘海星频繁爆发等问题日益严峻,而且仍然没有好的应对办法。

事实上,作为气候变暖趋势下可能的珊瑚迁移避难所之一,中国珊瑚礁保护研究与全球珊瑚保护息息相关。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最新报告显示,随着气温上升,像2014年一般的大规模白化事件,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十年的常态。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和污染将在未来20年内造成70%-90%的珊瑚礁消失。

那么,中国的珊瑚研究现状如何?中国的珊瑚保护力量处在什么阶段?中国当前海域环境是否适合高温下珊瑚北迁避难?为此,我们访谈了《中国珊瑚礁状况报告》的主要参与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所”)珊瑚礁研究室副研究员练健生。

▎ 中外对话(简称“中”):《珊瑚礁状况报告》发布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份报告的价值和意义?

练健生(简称“练”):从珊瑚礁研究领域来说,这是个非常大的事件。这是第一次对中国的珊瑚礁现状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报告。

以前有一些关于中国珊瑚礁状况的报告,但没有发成中文稿。南海所珊瑚学科组从2004年加入了全球珊瑚礁监测网(GCRMN),其东亚区域的亚太珊瑚礁学会每隔数年会出一个珊瑚礁的现状报告。2004、2010和2014年的报告,我们(南海所)都提供了中国珊瑚礁的一些状况。

但是,这些报告是英文的。并且,关于中国的部分只是选择部分典型区域的信息,主要包括福建东山,广东大亚湾、徐闻,海南三亚、西沙等,并不能体现中国珊瑚状况的全貌。最关键的是,这是南海所珊瑚礁学科组一家单位的工作,而《中国珊瑚礁状况报告2019》有全国十几个单位参与,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报告。

被长棘海星啃食的珊瑚只留下一片“白骨”。图片来源:Norbert Probst / Alamy

▎ 中:中国的珊瑚礁监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练: 南海所从195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中国珊瑚礁调查与研究的一支主要力量。珊瑚学科组2002年开始比较规范地进行珊瑚礁监测,2004年加入了全球珊瑚礁监测网。该网络是从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上发展出来的珊瑚礁监测网和行动网络。

▎ 中:总体而言,中国的珊瑚礁监测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练:如果就监测而言,全球各国的技术都差不多,主要是潜水实地调查监测,近几年才多了遥感监测。中国从2004年开始使用国际上通用的监测方式。

综合而言,中国珊瑚研究基本跟上了国际步伐,尤其在珊瑚礁生态修复这块还做得比较好,甚至有些工作可能是领先的,因为我们国家这些年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对生态修复、保护强调得多,经费也更充裕。另外,由于中央不时有环保督查监督地方修复情况,因此能够有持续的改善。

▎ 中:启动《中国珊瑚礁状况报告2019》编写工作的契机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近年对珊瑚礁近岸生态系统的重视加大?

练:我们的契机是2018年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成立,这是一个关注珊瑚礁的机构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公益组织,依托南海所成立,共有来自高校、研究所、公益组织以及企业的100多机构和个人加入。有了分会的平台,才筹划了这次报告。

报告组织撰写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民间基金会资助,内容来自分会成员们曾经做过的调研,通过分类汇集并分工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份报告。因此,报告中区域的研究反映的仅仅是代表性点位的情况,时间上也不连续,这也是报告的不足。

当然能形成报告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不是政府主导的工作,但说起来,也是国家对珊瑚礁越来越重视的结果。2005年以前,中国没有对珊瑚礁整体状况的调查,研究机构的工作也以地质方向关注得多,除了南海所邹仁林老师外,做珊瑚生物生态方向的学者很少。2005年在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近海专项调查项目“908专项”下,中国第一次有了专门的珊瑚礁调查和任务。那以后全国就慢慢重视起来了。眼下这份报告引用的数据,主要基于多个研究机构在这次专项调查以后的工作。

这几年,研究机构越来越多,比如参与报告撰写的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就是2014年成立的,潜爱大鹏、无境深蓝等这些成立不到10年的潜水公益组织也参与到珊瑚保护工作中。国家支持的调查研究经费也多了。

自然资源部林草局的南海分局是做自然资源常规监测的机构,以前没有专门的珊瑚礁监测任务,现在也做了,所以现在珊瑚礁监测连续性更有保障了。

▎ 中:中国珊瑚礁目前面临哪些威胁?

练:人类活动对我国珊瑚礁影响一直排在第一位,如沿岸开发、工业、生活污水排放、沿海养殖等会影响水质,甚至破坏珊瑚栖息地。渔业活动、过度捕捞以及采挖珊瑚也会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

但是2010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珊瑚白化,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因素导致的长棘海星爆发对我国珊瑚礁的威胁越来越严峻,再叠加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珊瑚礁保护还远不能乐观。

我第一次看到长棘海星爆发是2003年在三亚亚龙湾,那真是触目惊心,被长棘海星吃过的珊瑚只剩下大片的珊瑚白骨。亚龙湾那时候还是很偏僻的,那里是1990年成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珊瑚保护区的一部分,那里的珊瑚礁是三亚最漂亮的。2004年我们发现整个亚龙湾珊瑚差不多都死了,后来附近大、小东海的珊瑚也受到长棘海星的破坏,到现在一直没有恢复好。2007~2009年,西沙群岛的珊瑚礁由于长棘海星爆发几乎被吃光了,现在也只有部分恢复,而最近3年南海的珊瑚礁又不断发现局部长棘海星爆发,需要我们特别重视。

长棘海星爆发后,西沙群岛附近的珊瑚逐渐复原。图片来源:练健生

一旦破坏了就很难恢复,很难说具体哪个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综合的因素。长棘海星爆发目前的比较认可的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有关,这会导致海水中微藻增加,微藻是长棘海星幼虫的食物。另外,这和捕捞过度造成长棘海星的天敌如法螺、苏眉(波纹唇鱼)变少也有关。长棘海星就像蝗灾,吃完一个地方又会迁移到新的地方去为害。

珊瑚白化这几年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了。2010年的珊瑚白化还不算特别严重,主要在印度洋-西太平洋、中国三亚等有中等规模珊瑚白化出现。

而2014~2017年可能是全球最大规模的珊瑚白化,中国主要有严重的白化。2019~2020年也是珊瑚白化很严重的年份,2020年北部湾涠洲岛,海南西北角的临高一带都有大规模珊瑚白化出现。不过,中国还没有专门的白化监测计划,我们呼吁研究人员和业余爱好者联合起来一起做好珊瑚白化和长棘海星的长期监测。

▎ 中:有什么办法应对珊瑚白化吗?

练:应对白化目前还没有什么好办法。长期来说,还是要靠生物自身的适应进化。大部分白化是可以恢复的,但是长期连续的高温或者低温会造成珊瑚死亡。国际上大量的研究珊瑚及其共生体的生物学生态学都希望找到办法,也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工程的办法,。我国福建到海南岛东部海域都有上升流,上升流区域水温较低,所以有科学家提出上升流区可能可以作为珊瑚的避难所。

▎ 中:如何评价报告中提到的部分海域养殖、滨海建设等影响因素的改善趋势?这种趋势是否会持续?

练:目前国家的大政方针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前的改善与中央环保督察的大力执行有关,不过督察是一个临时的力量。希望有常态化、更持续的机制,包括全国力量的协调来保护珊瑚,包括常态化的大量监测(目前监控区太少)研究、动态的生态预警、将造礁石珊瑚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进行严格保护(国家林草局2月5日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首次将造礁珊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编注),以及保护区常态执法管理等等。

▎ 中:您怎么看待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珊瑚保护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到的,2030年前90%以上的珊瑚重要分布区域得到有效保护,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和珊瑚群落健康状况小幅回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

练:当前中国珊瑚礁领域各研究机构还是以项目为主导,缺乏专门的研究协调机制。地方上也很多工作要做,因为大量的珊瑚礁靠近人类活动区域;还有很多是分布在保护区的,但保护区可能缺少保护执法的能力,工作人员没有执法权限,不能抓人不能罚款,执法和管理体制还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珊瑚行动纲要》中的指标应该考虑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以及我国正在建设的保护地体系,例如提出了设立或升级保护区等措施。希望《珊瑚行动纲要》的提出能够加强国家层面的工作,统筹协调全局。另外,目前对于白化和长棘海星的长期监测非常迫切,希望多一些国家经费、地方经费投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