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习俗|冬至吃饺子,还是吃汤圆?
原创 董鸣亭 More城读
今日,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
既然是节,就和吃有关系。民以食为天嘛,为了吃,几千年来演绎出很多悲壮、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一夫振臂,万人揭竿响应,可以改朝换代。
切莫小看了人的一只胃,小小一只胃包,有时候可以翻江倒海。
现在是温饱时代了,不为吃而犯愁,但往往为了吃什么,怎样吃好,成为生意经。
网上直播名目繁多,特别是深更半夜,鸡飞狗跳的,偶尔打开某个网店,主播会突然叫着你的名字下单,让人汗毛倒竖,简直是半夜“鬼叫”。
有人推销圆子,有人推销饺子,都借着冬至的名头做起了生意。
生意经是五花八门的,你信就买。
01
脚不会生冻疮
但每到冬至,朋友圈一些热心人就会友情提醒:姐姐,别忘了吃饺子。
刚开始,姐姐不以为然,回敬一句谢谢,然后打开冰箱取出一袋速冻汤圆,放在锅里烧开,吃上一碗,浑身热腾腾的。
但几次下来,姐姐发觉不对了,怎么都叫我吃饺子呢?我活了几十年了,每逢冬至时,吃的都是圆子呀!
在我记忆中,每到冬至时,左右邻居就坐在一起,搓糯米粉,包圆子,大大小小、甜甜咸咸、荤荤素素,煞是闹忙。
然后,东家的圆子端到了西家的饭碗里,西家的孩子用碗里的咸圆子换东家的甜圆子,吃好,汰脚,早早睡觉。
因为,冬至夜的天是最漫长的,如果做个好梦也是最灵验的。
姐姐曾希望做个好梦,买彩票中头奖,但冬至从来没有做过一个梦,所以,基本不买彩票。
但圆子肯定要吃,脚也要汰,吃了,汰了,一个冬天脚就不会生冻疮。
02
究竟吃啥
朋友圈里友情提醒吃饺子,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而且都是生活在上海的,对自己家乡食文化比较熟悉的人,他们也是出于好心,用盛情的态度提醒冬至吃饺子。
时间一长,居然,有个别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起劲地在圈子里晒起饺子的照片。
更有趣的是,家门口开的某饺子店,到了冬至这天,排起长长的队伍,马路上,寒冷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股韭菜味……仿佛,上海人到了冬至,一律吃饺子。
于是,有人在圈里贴出帖子:冬至,上海人应该吃圆子。
马上有人跟帖:应该吃饺子。
那上海人,冬至究竟吃圆子还是饺子呢?
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吃圆子的大都是老上海人,而且以南方籍为主。
说吃饺子的是以北方人为主,大都是在上海安居生活了十多年,他们对上海充满了深深的爱。
于是,冬至究竟吃啥,彼此打起口水仗,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一气之下,把对方拉黑,断交,永不来往。
0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上海是个包容的城市,生活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是人总有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并根据不同的时令吃各种东西。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但长夜难熬,天又冷,吃点耐饥的东西,安稳地睡个好觉。于是,根据不同的地方,吃点不同的食物。
上海,位于长江流域,气候四季分明,到了冬至后,气候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生活在上海的上一辈人,大都是从江浙一带移民过来,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大都带有江南习俗,喜欢吃米饭。
遇到过节什么的,就习惯将糯米磨成粉,做成各种点心。
冬至,既然是节,那就意味着家人团圆,围桌吃吃喝喝,用糯米做成的圆子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点心,唯有糯米可做圆子也。
冬至,上海人吃圆子没有错。
04
不冻坏耳朵
北方人,喜欢面食。日常生活中,尤以面条、馒头、饺子为主。
而饺子,是招待客人过节的重要食物。
那么,到了冬至,这个大如年的节日,北方地区就有冬至宰羊,吃饺子的习俗,用他们的话来说:冬至吃饺子,冬天不冻坏耳朵。
05
入乡随俗
冬至,究竟吃啥?
这永远是个无法说服任何人的话题,特别是自我个性张扬的当下,爹妈都没有权利规定你吃什么。
但从尊重上海人的生活习惯,我主张吃圆子,也是为了保护一方的生活习俗。
习俗,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代表之一,当被人抛弃和遗忘时,上海的魅力也就失去了许多。
但上海是个多元化的城市,冬至,也可以吃饺子,虽然,有句话说:入乡随俗。
既然江南人把吃圆子习俗带到了上海,北方人为何不能把吃饺子的习俗也带进上海呢?
过去,上海人冬至吃圆子是不争的事情,现在,可以争个吃法,那么再过几十年,不用争了,一律由需要来决定,吃圆子还是饺子!
城读特约撰稿人:董鸣亭
作者介绍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著有《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样》 《上海十八行》《上海十八恋》 《女贞树下LUN--上海老洋房的故事》(与陆伟合作)长篇小说《蓝宝》等著名图书,被读者称为“石库门女作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More城读》原创作品,版权归本号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小编联系。2.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涉版权,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原标题:《上海习俗 | 冬至吃饺子?还是吃汤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