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史学习教育】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二十八)
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看到大片国土迅速沦丧,政府屈辱退让,无不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 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 府也多次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许多大中城市举行各界抗日救国大 会,游行请愿,参加阶层之广,规模之大,为几年来所未见。上海、北平举行的各界抗日救国群众大会,参加人数达十几万。1931年9月21日 和24日,上海3.5万名码头工人先后举行反日大罢工,拒绝为日本船只装卸货物。南京、天津、北平、汉口、青岛、太原、芜湖、长沙、重庆、桂林、汕头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也都以集会请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货等形式,掀起抗日爱国运动的热潮。许多城市的工商业者也举行抗日集会,同群众一道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给予日本经济侵略以相当严重的打击。
青年学生更是勇敢地走在爱国运动的前头。许多城市的大、中学生举行集会游行,发表通电,开展抗日宣传,建立抗日团体,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武装民众,出兵抗日。随着东北事态的日趋 严重,学生运动的浪潮也愈益高涨。从9月末开始,许多地方的学生由 分别向当地政府请愿,发展到派代表或自行结队汇集到南京向国民党中央请愿。愤怒的学生殴打了南京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迫使蒋介 石几次出面接见学生,答复质问。11月,蒋介石表示“个人决心北上” 以欺骗舆论,学生乘机发起“送蒋北上抗日”运动,一时间到南京敦促政府出兵的学生达2万多人。11月末,国民党政府向国联提议将锦州划为“中立区”交由国际共管,企图以承认日本占领东北来谋求对日妥协。
学生闻讯后更加愤怒,立即改请愿团为示威团,又一次掀起前往南京示威的高潮。12月17日,汇集南京的各地学生3万多人举行联合大示威,但遭到大批国民党军警的压制和阻拦。
从1931年10月开始,在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 其中较著名的领导人有黑龙江省的马占山、苏炳文,吉林省的李杜、丁超(后于1933年1月投降日军)、王德林、冯占海,辽宁省的黄显声、唐聚五、邓铁梅等。他们多数是属于东北三省的军、警界人士。他们领导的斗争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11月,马占山统率黑龙江驻军所进行的嫩江桥抗战,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抵抗,对东北抗日斗争一度发生重要的影响。义协军的斗争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但这些义勇 军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领导人物成分复杂,意见分歧,只奋战了一年有余。
日本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很快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以转移国际上对中国东北问题的关注,迫使国民党当局承认其占领东北的既成事实,并把上海变成它侵略中国内地的新基地。同在东北一样,日军事先 制造一系列事件作为借口,接着于1932年1月28日夜发动对上海闸北区的进攻(即一二八事变)。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的第十九路军进行了英勇抵抗。上海各界民众纷纷组织义勇军、敢死队、救护队协助作 战,护理伤员,捐献慰劳金和慰劳品。全国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仅捐给第十九路军的款项即达700余万元。中国共产党通过上海党组织发动 群众,支援前线。
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成立的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在这一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下,第十九路军和随后参战的第五军(张治中任军长)部分官兵,不顾武器装备和兵员数量远不如日军等种种困难,发扬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爱 国精神,坚持抵抗一个多月,取得重大战果。日本侵略军被迫三易主帅,数度增兵,结果是损伤1万余人却无法实现速战速决的迷梦。上海数十万军民同仇敌忤,齐心御侮,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 事迹。
蒋介石、汪精卫联合掌权的国民党政府,对一二八事变提出所谓“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实际上是要在略作抵抗之后仍然请求 英、美等国出面调停,求得对日妥协。最后,中国军队在腹背受敌又无 援军的情况下,不得已于3月1日奉命放弃前线阵地,撤岀上海。经过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代表进行谈判,于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 协定》。协定规定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中国军队不能驻扎,只能由警察接管,而日本反而可以在许多地区驻扎军队。这个屈辱的停战协定传出后,遭到上海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上海各团体抗日联合会等群众组织通电表示抗议,指责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也在通电中反对这一协定。
这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决定加强对内部的控制和对人民的压迫。《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不久,蒋介石就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内”为国民 党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立即部署对南方革命根据地红军的 第四次“围剿”,并将英勇抗日的第十九路军调往江西参加“剿共”,对许多地方的群众抗日活动,也采取措施进行压制和取缔。这样,全国性的抗日爱国运动暂时遭受了挫折。
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使中国国内出现了新的政治形势。民族危机的尖锐化,使城市的抗日爱国运动沸腾起来。 青年学生再次发挥了先锋作用。在知识界的上层分子中,在民族资产 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中,许多人发出了要求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改弦更张”,抵抗日本,实行民主的呼声。有的人甚至对国民党进行了强 烈的谴责。1931年12月,各界人士熊希龄、马相伯、章炳麟、沈钧儒、左舜生、黄炎培等60余人组成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连续发表宣言、通电,要求“立时解除党禁,进行制宪”,“万不宜复袭训政之名,行专制之实”。一些本来支持或不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报刊也发生了变化。
事实表明,在日本大举入侵东北以后,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日本竭力用武力扩大在中国的独占范围,正在成为中华民 族的首要敌人。
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革命斗争,正在成为中国各族人 民的主要斗争。中国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阶级、阶层都有可能参加到这一革命斗争中来,民族革命的阵营将空前扩大。中国的民族斗争和 阶级斗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来不曾有过的革命发展的新形势。如何科学地估计这一形势,并制定正确 的路线和政策,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任务。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党支部
核稿:陈 芳
审稿:费 维
往期精彩推荐
【四史学习教育】红军的建设和作战原则的基本形成(二十七)
【“四史”学习教育】中央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二十六)
【“四史”学习教育】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二十五)
【“四史”学习教育】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二十四)
【“四史”学习教育】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二十三)
【“四史”学习教育】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二十二)
【“四史”学习教育】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二十一)
【“四史”学习教育】党在大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二十)
原标题:《【四史学习教育】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二十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